Connect with us

經濟

辛建國:以運動為橋 構築ESG共融新起點

發佈於

【明報專訊】筆者離開理大校園這些年,常在深夜做報告的間隙,想起運動場上傍晚的夕陽。如今看到母校即將於7月26日舉行「校友.理動樂」活動,突然明白:那些年在運動場上揮灑的汗水,早已悄悄為我們埋下了「可持續生活」的種子。作為曾在這裏度過青春的理大舊生,筆者在本文和大家從ESG(環境、社會、治理)角度探討這場活動為何值得我們用心參與,它不止是一場體育聚會,更是一次重新連接自我、社群與環境的珍貴機會。

綠色運動場:科技與環保共舞

或許有人覺得,體育活動與環境保護相距甚遠,但這次活動裏的每個細節,都藏着理大對「環境責任」的巧思。例如「全球單車挑戰賽」的設計,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校友毋須跨洋飛行,只需通過線上平台同步參與,既能共享運動的歡樂,又大幅減少了碳足迹。

這讓我想起當年在校做項目時,老師常說「最優方案從來不是最複雜的,而是最節約的」。如今這句話在運動場上照樣成立:真正的活力,從不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共融運動場:用汗水澆灌社群紐帶

ESG中的「社會」一詞,講的正是社群的凝聚力。這次活動最打動我的,是它對「全齡友好」的堅持──不論你是年過半百的師兄師姊,還是帶着幼兒的學弟學妹,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長者可以在地板冰壺區慢慢切磋技巧,孩子們能在迷你奧運會裏盡情奔跑,愛好競技的校友能在羽毛球場上一較高下。這種包容,不正是我們畢業後在社會中最需要的品質嗎?

身心運動場:給自己可持續「健康投資」

談到ESG的「治理」層面,很多人會想到企業管理,卻忽略了「個人治理」的重要性──對自己的身心負責,才是一切成就的根基。這次活動中的健康工作坊,簡直是為我們這些「都市打工人」量身訂做的。

徐恩教授的「身心控壓攻略」,針對的正是我們長期面對屏幕、反覆修改方案的職業壓力;劉建希先生的「運動與視覺」講座,則提醒着每天盯着代碼、報表的我們:眼睛也需要「休息模式」。

團體瑜伽課程更是讓我心動。畢業後總以為「忙碌才是成功」,年紀漸大才明白身體就像運行多年的電腦,不定期「維護」遲早會崩潰。瑜伽墊上的拉伸,不止是放鬆肌肉,更是給大腦騰出喘息的空間。像寫程序要留緩存,人生也要有留白──這或許就是「身心靈健康」最樸素的道理。

邀你同行:在運動場寫下ESG答案

離校愈久,愈懂得母校教給我們的不止是知識,更是「平衡」的智慧。這次「校友.理動樂」活動,就是一次實踐這種智慧的機會。在此,我想以一個舊生的身分,邀請各校友在7月26日,讓我們暫時關掉工作群,帶上家人回到紅磡的校園。去體驗區看看學弟學妹們研發的健康科技,在團體項目中找回當年做課題時的團隊默契,聽聽健康講座給生活做一次「系統升級」。通過art-mate平台報名很簡單,掃個碼就能預約心儀的活動──但這簡單的一步,卻是我們對自己、對社群、對環境的一次鄭重承諾。

畢竟,ESG從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選擇:選擇節約資源,選擇接納他人,選擇照顧自己。期待在活動當天,能與各位在校園的綠蔭下重逢,讓運動的汗水澆灌出更可持續的生活,也讓這份來自理大的溫暖,繼續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亞洲金融科技師學會副主席

[辛建國 全民造ESG]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黃雯怡:紫金礦業暫上望22元 (2025-07-15)

岑兆基:從商業管理視角看泡泡瑪特(二之一) (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