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阮穎嫻:港人不缺錢 只是不花在你身上

【明報文章】香港餐飲業經營壓力前所未有,租金、人工、食材成本上升,壓縮利潤,人力成本上漲,招聘及留住員工困難;消費北移,旅客消費未完全復蘇;內地品牌進駐,加劇競爭。宏觀經濟環境不明朗,消費者偏好轉變,且節省開支。為挽救劣勢,有集團的多間高級食肆推出優惠。
之前多方討論,香港要維持競爭力,是要保持質素、持續創新,「鬥平」、「鬥賤」冇運行。疫情過後不斷有人討論消費降級現象,中端餐廳最難捱,數百元一位,價錢不足以維持食物質素,不夠低價餐廳便宜,不夠貴價餐廳舒適有服務,所以首當其衝。
疫情期間港人無法外遊,餘錢流向高級餐廳,旅遊限制反而令高級餐廳座無虛席,預約困難,成為當時苦中作樂的方法。香港鬧市開了不少日本Omakase(廚師發辦),但日本航程恢復,很多都要執笠。
我之前有文章(〈旅遊業揀客之道〉,2024年3月26日《明報》)說過,香港要集中高端旅遊業,做商務客和貴客,高消費才能夠撐起香港。原因是香港人工、租金貴,一味與鄰近地區價格競爭,自然輸蝕。要脫穎而出,就要提供鄰近地區沒有的高增值服務,方能留住顧客。而且香港是美食天堂,擁有多間國際水準的高級餐廳,絕對有條件。
事實上,香港有錢人多,願意為優質體驗一擲千金,大有人在。疫情期間,高級餐廳爆滿,正是明證。只要「值」,消費者絕不手軟。但當價格與服務、體驗脫節時,失望往往更大。過去我便在幾間知名高級餐廳,親身感受落差。
明星餐廳「踩地雷」「交智商稅」
疫情期間同朋友去傳說中的大師級意大利餐廳,心諗:「名氣大、咁多粒星,應該萬無一失啦!」點知,傍晚7時半一坐低就點了套餐,9時45分侍應已經催促離席,因疫情限制,餐廳10時要關門。結果眾人狼狽離場,套餐包括的餐茶都冇上。如果員工醒目,廚房應提早調節上菜節奏,並預早提醒顧客,避免不愉快體驗。
另一間餐廳是去年8月得知韓國大廚親自駐場,特地與商務友人訂座,餐廳主動提出安排貴賓房,一邊用餐一邊欣賞日落,並可整晚觀看主廚準備食物。結果當天卻被帶到大廳,員工堅稱「張枱就在房內」,甚至當面指摘我沒有提前訂貴賓房,是我錯,顛倒黑白。友人調侃說:「好在我哋唔係咩達官貴人,唔係你就大鑊了。」事後翻查電話訂座錄音,證實餐廳確實出錯,貴賓房是店方主動提出,對方才願意道歉並聲稱會補償(註)。
服務欠佳已屬遺憾,沒想到連侍酒也出問題。當晚選擇了wine pairing,卻發現其中一款酒已經變質,侍酒師無否認,也沒有更換。酒精味道,讀者難以定奪;但服務上如何處理,歡迎餐飲界討論,促進業界改善。相映成趣的是,我在大學飯堂,區區20多元的早餐,當反映洋葱雞扒有怪味時,廚師即時試味並樂意更換。
差勁配套 抹煞名廚匠心
我不常去高級餐廳;不計食物,以服務質素來說這兩次印象最差。如果重要的商務飯局有此下場,真的會得失客戶、影響業務。高級餐廳失策,隨時影響營商環境。營商環境變壞,少了商務客,餐廳不夠需求,留不住人才,互為因果。
無獨有偶,兩間餐廳的主廚都是外地人。他們遠道從老家來港經營餐廳,令香港食客和訪港遊客可以大飽口福,本是美事。大廚的廚藝確實不負眾望、名不虛傳,令人最糾結的卻是:「好食但令人好嬲。」廚房無出錯,可惜服務欠奉、出現低級錯誤,整體印象大打折扣。
須知道,高級餐廳「細節決定成敗」。Fine dining不止為了果腹,而是以食物創作藝術,力臻完美,讓顧客有奇妙體驗。要是失誤嚴重,我不如去食「兩餸飯」。香港仍有美事好事,但若服務態度不佳得罪客人,香港的中流砥柱、在背後默默耕耘的人,付出再多努力都會被抹煞。
過去一年,光顧了兩間支持多年但要結業的貴價餐廳;最後晚餐,一如以往地好。其中一位大廚移民遠走他方,是真正的人才流失。我有幾間覺得很滿意、多次重訪的高級餐廳。上環的中法fusion,中西合璧,激盪無窮創意。菜式創新,完全體現「研究與開發」的精神,色香味皆達頂尖,每次光顧都帶來驚喜。服務一流,收尾的甜品車更像置身夢幻國度,令人心花怒放。雖然價錢略高,惟絕對物有所值——港產主廚的匠心,是研究員百折不撓的精神。
另一家日本兩兄弟,一個做廚一個侍酒,採用日本食材,春夏秋冬各有特色。上次去,朋友直頭以「poetic」(詩意)形容菜式,廚藝承載藝術。做高級服務,要記得:客人唔怕畀錢,最緊要值。不值得的,半價也不會去,以免一肚氣。
這一年來有朋友催促我預約高級餐廳,想試這家那家。我意興闌珊,看來是得了「香港高級餐廳創傷後遺症」。一年下來,跟一班朋友少去高級餐廳,節省不少開銷。那不是外地消費替代本地消費,而是純粹減少本地消費。
唔怕你貴 最怕你唔值
去到外國,你會發現,香港人很願意花錢。有幾次在外國去高級餐廳,香港人佔據半間餐廳。我甚至在韓國首爾見過全間餐廳都是香港客、講廣東話,沒有本地客,也沒有其他國籍的客人。那些我只能望門興嘆的貴價酒店,5000至1萬元一晚,尤其新開的,很快滿房,很多香港人入住,你才驚訝香港高消費族群是一如以往的有錢。
高級餐廳找人才不易,始終要用腦用心、儀容端莊、要學懂複雜菜式的多語介紹、理解客戶需求和心情、有溝通能力,但人工不高。以前一位難求的高級餐廳,要「校鬧鐘」上網搶位的,變得容易有位。有質素的,大家不妨多支持;無質素的,不如幫襯「兩餸飯」,起碼𢳂餸姐姐有笑容,𢳂錯餸、轉餸唔會鬧鬼你。近來又有港客被迫用英文或簡體字訂枱,但粵語不招待的問題,也是服務不周,我不會光顧。
高級餐飲側面折射了香港的困境。香港以往人工貴、租貴,但港人做事的責任心、效率與幹練,說是全球第一也不為過。貴,但值得畀。香港一直都不便宜,惟無人投訴。不怕你貴,最怕你做得不夠好。
現在的香港,移民致人才流失,各行各業面對困境,除餐飲之外,工程紕漏致演唱會出意外、電影業無工開致從業員無法儲經驗。填補人才不是數人頭,更需要經驗傳承。
註:至今仍未兌現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