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張俊聲:家長式管教和管治的風險

發佈於

【明報文章】熱帶氣旋「丹娜絲」來了一趟「回馬槍」,在台灣肆虐後「直角掟彎」返回香港,不僅為大地帶來雨水,也為管治帶來挑戰。由政務司長領導的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根據天氣情况的發展,預計惡劣天氣將持續,為確保學生安全,並考慮到全港學校已陸續放暑假,罕有提前一天由教育局宣布所有日校翌日(7月11日)停課。

避免家長學子狼狽 乃德政

不得不強調,此乃德政,避免清晨時分出現莘莘學子和家長在暴風雨中,狼狽前往獲派中學辦理中一入學註冊手續的情况;或孩子們抱着一束束濕透和隕落的鮮花,趕往結業禮謝師的尷尬場面。然而預期的極端天氣,就像之前日本漫畫家竜樹諒在其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視的「毁滅性大地震」一樣,沒有出現。

世界天氣、環境和局勢,無不變得愈來愈極端。家長為保護孩子,均各出其謀,以不同方式為孩子造就看上來最安全和最有保障的成長環境,從而應對那個「你我所看見的未來」。

早於1960年代,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便提出3種常見的父母管教模式(parenting styles),根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程度」(demandingness)與「回應/溫暖程度」(responsiveness/warmth)兩個維度劃分,分別是:放縱型(permissive parenting)、專制型(authoritarian parenting)和權威型(authoritative parenting)。

顧名思義,放縱型管教模式缺乏規範和限制,較像朋友之間的關係,避免產生衝突。不過,這種管教模式很多時候影響孩子建立自我控制能力、缺乏紀律感,面對挫折容易放棄,行為較自由惟缺乏界限。專制型父母以「要求高」和「回應少」為特徵,嚴格要求孩子服從,規定多但缺乏情感交流和解釋,常用懲罰性的手段。因此家庭氣氛較冷漠,孩子情感表達受限、自我價值感低,甚至可能發展成高度順從或極端反抗的行為。

新加坡長期以來被視為家長式管治(paternalism)最鮮明的例子之一。這種治理模式強調政府如同「家長」般介入市民生活,以確保社會秩序、經濟發展和集體福祉。以最近香港這次提前停課為例,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所做的決定,正是一種以家長視角介入的寫照。

社會各界對惡劣天氣都已制定應變方案

一向以來,天文台對暴雨和颱風的預報都有明確科學基礎。7月10日無綫新聞更特意找回2022年時任署理天文台台長陳柏緯說法:「時間愈早、誤差愈大,虛報可能愈高,如因而提早有行動,例如停課,造成的虛報就不是太理想。」社會各界因應惡劣天氣,均已制定了持之以恒的指引和應變方案。例如學校、公共服務、交通、私人企業等,都嚴格規定了在懸掛什麼警號及於什麼時間之前需要做什麼決定,大家早已習以為常。唯獨未太習慣的是,在這些固有準則之上,加上了父母官的判斷和指示。

Diana Baumrind提出的第三種「權威型管教模式」,特點是「高要求」和「高回應」:父母雖設立明確規範,但同時會尊重孩子感受和意見、鼓勵孩子自律和獨立。於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通常都會較有自信、社交能力較強,而且有良好的身心發展;同時,亦能夠增加父母及孩子的幸福感、建立正向家庭。如此般的家庭氣氛,充滿關愛與支持,而父母更會詳細解釋每個規則的背後原因,讓孩子充分參與決策過程,做到恩威並施。

「為了小朋友着想」這句話,往往成為千千萬萬家長在做出各種正確或錯誤決定時的金科玉律。天氣從來都不似預期,漫畫裏那個「台灣、香港、菲律賓的陸地連成一線」的恐怖景象最終沒有(或尚未)出現。當預期中的天災或人禍沒有降臨,第二天醒來,生活依舊繼續;下個月還是要再返「鄉下」(日本)度假;那個還未舉行的結業禮,也總會擇日再來……

是的,我們都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但可以選擇成為怎樣的父母。願天下父母共勉。

作者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張俊聲]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