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劉寧榮:從「出口」到「出海」: 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之路

發佈於

【明報文章】美國總統特朗普單方面宣布美方與越南達成關稅協議,經當地轉運貨物需支付40%關稅,目標對準中國。美國對東盟其他國家也會採取同樣政策,排擠中國供應鏈。中國通往第三國出口美國之路已關上大門,中國企業需深耕海外,創造「海外中國」的新紀元。與「本土中國」並駕齊驅的「海外中國」發展戰略,核心是延續發達國家「出口」科技實力與「外輸」資本的方式,實現中國製造多元化和全球擴張,增加在地化生產與經營,減少依賴出口,將中國置於全球經濟增長核心位置。在「出海」新時代,中國的戰略,與構建世界級跨國公司、擴大全球經濟影響力的目標高度契合。中企的全球化之路可推動創新和技術進步,強化自身國際競爭力,提供在全球舞台上蓬勃發展的新機遇。

虎口求生:從中國製造到本土製造

自關稅戰爆發,中國民企有了「走出去」的緊迫感。實際上自2018年貿易戰以來,中企就開始被迫跟隨跨國企業出走他鄉,從東南亞到墨西哥,鎖定生產出口美國市場的產品;如今更主動出擊,加速企業外移速度。以美國為單一市場的消費品企業,在轉移到墨西哥後,又碰到特朗普再入主白宮,被迫在美直接設廠以避開高關稅。但中企也面對美國工人薪金高、法規複雜和嚴格等不利條件。過去幾個月,與墨西哥接壤的得州成了不少中國小企業投資美國的首選,儘管該州對中國公民最不友好,禁止中國公民購買該州房產。

筆者早前抵達紐約,見到一位華裔投資界人士。他認為特朗普是美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總統,對外最不講意識形態,中國需抓緊機會與特朗普達成廣泛交易,從確保中國企業家來美投資的利益,甚至台灣問題都可直接提出具體要求。我也見到一位來自福建的玩具商,是中國加入世貿的受益者,2001年後其企業對美玩具出口每年成倍增長,如今移民美國住在長島豪華大宅;目前增加的關稅,由他、中間商和美國進口商各自承擔5%,還能應付,他在美國東岸也開始投資。從美國南部到東岸到西岸,都有中國小企業家去開廠。

中國製造業民企直接投資美國的最早例子是福耀玻璃,2014年投資10億美元在美建廠,是當時中國對美製造業最大筆投資之一,其故事被拍成紀錄片《美國工廠》而廣為人知。

2017年「逆全球化」浪潮浮現,我在香港和上海兩地舉辦論壇,邀請福耀創始人曹德旺分享出海心路歷程。歸納起來,他投資美國有三大原因——(1)靠近客戶: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福耀客戶包括通用、福特、豐田,後來增加了特斯拉;(2)成本考量:當地提供稅收優惠,且能源、土地價格低;(3)貿易摩擦:當時中美貿易爭端初現端倪,2009年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輪胎實施為期3年「特保措施」,徵收額外關稅。

其公司初期運作不順暢,因中美管理文化差異引發矛盾,員工不滿中方高強度管理,要求成立工會;再加上美國人工成本遠高於中國,生產效率低拖累盈利,企業處於虧本狀態。之後通過調整管理模式、引入自動化生產、改善福利,緩解衝突,成為中國民企擁抱全球化的標竿。

福耀進軍海外所碰到的是中企普遍問題,不管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會面對類似挑戰。如今又碰到地緣政治干擾,中國科企進軍美國市場遇到前所未有的障礙。

地緣政治阻礙科企落戶美國

對中國科企來講,要進入美國市場從來不是易事。華為在美國市場的發展歷程,可謂從雄心勃勃到全面受阻,遭遇政治打壓、技術封鎖和市場排斥,最終鎩羽而歸,被迫退出。所謂國安與「中國威脅」,成了中國科企全球化運作的最大阻礙;如今又加上地緣政治變化及美國高關稅政策。

遠景動力是全球領先的動力電池企業,前身為日產與NEC等合資的電池公司;2019年遠景集團收購後,總部依舊設在日本,董事局執行主席是遠景集團創辦人張雷,但行政總裁是日本人松本昌一。該公司在美國一直保持低調。拜登政府力推新能源發展,在《削減通脹法案》等補貼法案推動下,本土和海外企業投資數十億美元開設新電池工廠,集中於美國中西部和東南部,形成「電池帶」。2023年遠景動力加速進入美國市場的步伐,與寶馬達成協議,斥資16億美元於南卡州建廠,為寶馬位於該州的電動汽車廠供應電池。

特朗普削減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和稅收抵免,給新能源行業帶來不確定性;加上關稅戰爆發,遠景動力從華進口設備面臨高關稅,工廠被迫暫緩建設。但早前該公司位於田納西州的儲能電池生產線投產,可滿足頭部客戶的儲能產品需求。該工廠於2012年建成,是最早在美大規模量產動力電池的企業。

近年遠景動力還在歐洲積極佈局電池產能,服務全球電動車,規避貿易壁壘,搶佔本土化供應鏈先機,投資10億英鎊在英國建廠,供應日產電動車;投資20億歐元在法國設廠,供應雷諾電動車;還計劃在西班牙設廠,服務南歐市場。

尋求生機:從「中國供應鏈」到「區域供應鏈」

東盟因地理、人口和產業鏈優勢,是中企區域化佈局的關鍵樞紐。中企於當地組裝和生產,供應東盟市場,構建「中國核心零部件+區域組裝」的全球供應鏈網絡。

中國家電企業在東盟設廠、建立經銷商網絡,始於2018年中美貿易戰。TCL、海爾公司在越南,美的、海信公司在泰國等,建立起從中國到東南亞的產業鏈,從零部件到整機製造,再到工業設計、物流配送,形成全鏈條覆蓋。

廣東佛山素有「中國家電之都」稱號,佛山的家電龍頭企業有全球家電巨頭美的集團,空調、洗衣機等品類的市佔率居全球前列;有全球微波爐霸主格蘭仕,市場份額20多年穩居全球第一。早前筆者與有「廚房小家電之王」稱號的新寶公司高管聚餐,他告訴我,新寶從國際品牌代工之王,成為廚房小家電最大出口商,再投資印尼、設立海外生產基地,看重的是東盟龐大市場紅利。新寶家電產品零部件六成在華生產,再出口印尼,四成是當地製造,避免美國關稅,實現了海外製造、海外銷售。

隨着國內電動汽車產能顯著增強,東盟成為中國車企重要投資地。電動車憑藉政策支持、產業鏈優勢和本土化戰略,逐步打破日系汽車長期壟斷。今年首季,中國汽車品牌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的銷量同比增長58%;日系車在泰國、新加坡市場份額分別降12%和18%。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在東盟增長勢頭強勁,市佔率達70%。

中國車企從「整車出口」轉向「全產業鏈佈局」,在泰國市場表現尤為突出。6月我到泰國,走出曼谷機場就可看到中國車企廣告。比亞迪於2024年成為泰國最暢銷電動車,市佔率近40%。泰國正成為中國車企走向海外的戰略樞紐,比亞迪、上汽、長城等車企在泰國建廠,產能規劃逾60萬輛,生產的電動車可輻射到東南亞、澳紐等市場。

電子產品則選擇落地越南。越南成為全球十大電子產品出口國,與中國電子產業鏈外溢密切相關。包括三星、富士康等電子公司紛紛在越南建廠,不少中企由此落戶越南。越南毗鄰中國,是大規模商品和原材料供應地,使其成為連接中國供應鏈的重要節點,有助降低運輸成本並穩定供應。

入鄉隨俗 促進中企深耕海外

中企是全球營運的遲來者,處弱勢地位,大型國企也是如此。不久前我在溫得和克(納米比亞首都)與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會面,他介紹位於納米布沙漠地區的湖山鈾礦,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之一,最初由力拓公司開發,因沒太大開採價值才賣給中企。但中廣核投資25億美元,出乎預料地發現湖山鈾礦可供20台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用40年,納米比亞得以擠入全球最重要的鈾生產國。該國政府手握湖山鈾礦一成權益,合作開發給當地帶來的經濟貢獻卻鮮為人知。

中企開拓新興市場,也有不少在當地深耕的例子。於「一帶一路」研學中,我們碰到不少中國民企低調在海外長期耕耘。於南非,我們參觀了海信公司在開普敦以北地區設立的工廠,年產40萬台電視機和50萬台冰箱,供應南非及周邊國家。該廠僱用了近800名當地員工,其中一名忠誠女員工於開廠之初就加入,跟隨公司從約翰內斯堡舉家遷到開普敦。

新疆華凌集團是中資在高加索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投資者之一,最初於格魯吉亞西部投資工業園區,參與開採大理石及採伐森林。我曾到訪位於首都郊區的第比利斯海新城,之所以稱為「海」,其實是蘇聯時期留下的水庫,華凌於水庫邊得到400多公頃土地。已建好的巨型購物中心,九成以上商品來自浙江義烏,價格低廉,吸引不少當地顧客。一位陪同參觀的高管兼翻譯,能夠說流利普通話,她曾在中國居住10多年,而公司高管不乏當地人,來自新疆的高管也娶了當地人。商場內設有華凌併購的一家當地銀行的營業部,這是華凌在格國的最具價值投資,僱員都是當地人,華凌於格國受歡迎也源於此。

來自上海的昆翎醫藥業是一家臨牀研究機構,專注為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提供臨牀開發與註冊服務,遍佈亞洲、歐洲、北美近30國,有4000多名員工。我們在亞美尼亞參訪這家於當地深耕10年的企業,陪同我們的營運負責人來自中國,她在10年前到亞美尼亞設立分公司,從無到有,主管是英籍印度人。該公司選擇在亞美尼亞開展臨牀試驗,緣於這個小國享譽全球的醫學教育,公司聘用上百名當地專才,為當地醫學院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

中企要在全球化進程中取得成功,需為當地經濟發展添磚加瓦。筆者在最近一次泰國行中,曼谷一家大企業創始人就委婉提及中國在泰國的投資與日本有別:中國人基本上把所有錢都賺走了。我們到津巴布韋,導遊來自湖南,於當地生活了十幾年,娶了當地姑娘生兒育女。他提到中國礦工使用汞提金,導致土壤和水源污染、河流魚類死亡、農田減產,影響居民飲水與農業灌溉;被禁後,又與當地高官後代合作,繼續開採黃金。

在中企走向世界的今天,中企全球化戰略須為當地社區創造就業機會、帶來經濟效益、促進技術轉讓。中企須深刻汲取以往經驗、警惕盲目擴張,且考慮所在國的經濟能力,充分分析市場需求,培育具本地相關性的中國品牌。中企須確保營運團隊具備高度的跨文化敏感性,以適應多元化國際環境。

(從「出口」到「出海」系列三.完)

作者是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劉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