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創作中最關鍵的是人

【明報專訊】與許多文學作家不同,華文科幻小說作家陳楸帆(圖),早在多年前已嘗試用AI(人工智能)輔助創作,並視AI為寫作伙伴,在互動中不斷思考、自我挑戰。
1980年出生的陳楸帆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在Google、百度等互聯網公司工作。著有《荒潮》《人生算法》等多部作品,主題涵蓋人工智能與科技倫理、氣候變化等領域,著作被翻譯為20多國語言。除了寫書,他目前還在香港的大學教創意寫作。
2017年試驗人機共創 與AI互動中思考
近年AI成了最火熱的話題,但社會的討論不乏焦慮情緒。陳楸帆指出,我們在人類社會的框架中討論AI,「人對一個像自己、但又不是自己的一種他者,本能有恐懼、抗拒的心理」。而作為作家,他希望科幻故事不限於「恐嚇式的預警」,而是想像不同的人機關係。他對「共生」的人機關係更有興趣。
早在2017年,陳楸帆就利用AI進行寫作實驗。當年他找到在Google的工程師幫忙建立模型,儘管粗糙,最後還是在反覆投餵下,讓模型生成一些可讀性的語句,放到故事裏,完成這場人機共創的實驗。自此,陳楸帆一直探索AI在寫作上的應用。
他稱,近年ChatGPT、DeepSeek等AI大模型面世,可見AI一直在進步,但核心還是語言層面的生成,只能做表面、淺層的模仿,「仔細看還是有很多劇情矛盾、情感與上下文脫節等漏洞,因為人有五感、有記憶、有經驗的生命體,而它只能去模擬生成,但一看就是缺乏鋪墊」。但在創作中,陳楸帆依然會和AI進行多輪對話,不是簡單地使用任何東西,而是在互動中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現在比如說有一個idea(創意),我讓AI給我生成10個發展的可能,當中可能看到有一些有潛力的,但在潛力的基礎上,我要去做更深度的挖掘和變化」。包括不止是情節,還包含了情感、文化層面上的深度。「最後是它輔助我,去讓我完成一個原本我不會去進行的自我挑戰」。
AI扮演誠實客觀伙伴 助作者自我打磨
另一方面,陳楸帆稱,很難找到優秀的編輯願意對作家說真話,「他們或會出於各種考慮,光說好話」。而作者藉助AI,等於有了一個客觀、誠實的寫作伙伴,讓作者以對話的方式進行自我打磨。
研究AI文學多年,陳相信,未來AI或會催生新的文學流派,甚至為AI設置文學獎項都有可能,但最關鍵的還是在於主體。「你不給他指令,它不會去寫,所以最後還是回歸到你的動機是什麽」。
明報記者 沈燕媚
(香港書展)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習近平繁體新書發布會 特首出席 (2025-0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