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蘇潔瑩:吸煙非一般成癮行為 控煙修例刻不容緩

【明報文章】立法會正審議的《2025年控煙法例(修訂)條例草案》不僅是一項公共政策調整,更關乎全港市民生命健康及社會整體長遠福祉。作為一名醫生,我見證過太多因煙草而起的家庭悲劇,每當看到病人的身心痛苦和家屬的絕望眼神,都使我更加堅信:香港必須盡快採取更嚴格控煙措施,攜手為下一代創造「無煙香港」。我亦希望提醒公眾煙草對健康的種種危害,讓大家進一步理解加強控煙政策的必要。
吸煙累己累人 煙草摧毁無數家庭
「吸煙危害健康」眾所周知,煙草更是引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原因。慢阻肺病是香港十大致命疾病之一,全港嚴重至中度患者估計逾10萬人,其中八至九成病例都與吸煙直接相關。這些患者的肺功能會明顯變差,需依靠氧氣機協助呼吸與活動,以維持身體含氧量,對日常生活構成嚴重不便。
我曾在醫院病房見證過無數因吸煙而令病人及其家屬相當折騰的病例。我看過一名50來歲的男病人,因為很年輕時已開始吸煙,雖年紀不算大,但其慢阻肺病癥狀已很嚴重,肺功能更只剩下標準的三成。不到一年,活動時他開始需要用氧氣及輪椅輔助,亦因慢阻肺病發作而經常進出醫院。再加上氣力不足,他已無能力繼續工作,他的太太既要照顧他,亦要兼顧工作以維持生計。
不幸地,兩年後他太太確診末期肺癌,我這名病人頓時失去太太的無微照顧和家庭經濟收入,心中感到十分徬徨且非常內疚,因為太太的肺癌很大可能跟他的二手煙有關。他從沒想過自己的吸煙習慣除了影響自己身體和工作,更禍及太太健康和生命。太太過身後,他一直都自責很久,沒法釋懷。
煙草的禍害不僅限於吸煙者本人,更會危害無辜的身邊人。相關案例在臨牀上不罕見。研究顯示,長期吸入二手煙的同住家人,罹患肺癌的風險比普通人高出約3倍。
「糖衣」背後的致命真相
更令人憂心的是,近年流行的電子煙等另類煙草產品,被刻意包裝為「減害替代品」。事實上有關電子煙「減害」的說法,沒有足夠科學實證;反之,能顯示電子煙危害健康的證據卻日益增加。
最近一項國際研究綜合分析電子煙對健康的影響:急性吸電子煙會影響呼吸系統,包括誘發氧化壓力、引起肺毒性,及增加氣管阻力;由於電子煙中尼古丁含量較高,吸食電子煙者,尼古丁中毒和患上氣管炎的風險明顯增加;電子煙中的添加劑例如調味劑,更會增加肺部損傷風險。
2021年一項綜合分析發現,吸食電子煙者患上慢阻肺病的風險,比普通人大增49%。可見,所謂「電子煙能夠減害」只是煙草商宣傳伎倆,吸食電子煙不但無助戒煙,更會令人更依賴煙草產品,對我們的呼吸系統帶來不可逆轉之損害。
香港一直以防患未然的策略應對另類吸煙產品,包括電子煙和加熱煙等,以保障公眾健康。自2022年起政府已禁止進口和銷售另類煙,如今上述條例草案提出進一步禁止在公眾地方管有另類煙,並計劃擴大禁煙區、實施排隊禁煙等措施,實有助加強保護公眾健康免受煙害。
此外,港大調查指出,加味捲煙容易令青少年上癮,近四成吸食加味捲煙的青年屬中度至重度上癮,比例是吸食原味捲煙者的兩倍。因此,我認為禁加味煙亦是絕對刻不容緩。
控煙並非剝奪而是保障自由
面對這些鐵一般的事實,社會上仍有少數聲音認為控煙政策剝奪成年人的選擇自由,我實在難以苟同。這種觀點不僅狹隘,更是對公共健康議題的誤解。
跟其他不健康飲食習慣或成癮行為如酗酒不同,吸煙並非單純個人行為。吸煙不止影響自己,還會釋出二手煙和三手煙,對他人構成危害,而這種危害往往屬非自願且不可逆轉。再者,使用煙草所造成的公共醫療負擔,最終由全社會共同承擔,2021年香港因煙草相關疾病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82億元,這還未計算因早逝和病患導致的勞動力損失。
有意見稱,公共衛生成本是維持自由城市的一部分成本。於自由社會中,的確我們有權選擇自己生活方式,惟同時也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特別是當個人行為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實質損害時,就應當受到合理規管。政府在這方面責無旁貸,通過循序漸進的控煙政策,不但能夠保護非吸煙者的健康權益,更能幫助吸煙者克服成癮問題。
自由社會的核心價值,是每個人都能享有健康的權利。支持控煙修例,不是要剝奪任何人的權利,而是要保護更多人免於煙害威脅。《2025年控煙法例(修訂)條例草案》就是一道重要防護欄,不但可保護吸煙者及其家人,更是對未來世代的責任。我謹此呼籲立法會盡快通過有關草案,為整體社會和我們下一代帶來真正的健康自由。
作者是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蘇潔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