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智傑:大地震傳說:香港的「八卦」狂熱與風水奇觀

【明報文章】日本傳媒和輿論近日留意到,香港人因一則關於2025年7月「日本大地震」的都市傳說(urban legend)而調整旅遊計劃,以致香港赴日機票銷量波動,影響赴日旅遊市場。日本傳媒傾向以香港人集體流傳假消息作為這次事件的新聞角度。然而,這股熱話並非單純的迷信。現代都市的「八卦」文化,以及香港多年來「風水娛樂化」的情緒,都是值得留意的社會現象。
非正規資訊 投射社會集體情感
於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中,流傳着似是而非、光怪陸離的故事,並非新鮮事情。都市傳說的研究,便指出在人性和集體情緒的沃土下,正規資訊(formal information,例如新聞或官方消息等)往往未能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也難以梳理惴惴不安的感覺。於是,一些非正規資訊(informal information)便應運而生,諸如各式各樣的小道消息、陰謀論、繪聲繪影的秘聞,以至怪力亂神之說。
非正規資訊不必然是造謠或「假新聞」等惡意傳播行為——它投射了社會一些難以言喻的集體情感。2025年「日本大地震」的傳言,正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它並非全然虛構,而是以模糊的「權威來源」,例如「日本超準預言」或「卦象的警告」來包裝,引人入勝。這類故事觸及人類對未知的恐懼、對災難的獵奇心理,以及對日本這個香港人熱門旅遊目的地之情感聯繫。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都市傳說在香港流行,並不意味香港市民全盤相信。相反,許多人將其視為一種「八卦」話題,以輕鬆的態度討論,甚至半開玩笑地分享。當朋友間分享「聽聞日本有大地震預言」,他們傳遞的不僅是信息,更是一種對不確定未來的共鳴。
從傳播學理解都市傳說
傳播學的理論,也能夠協助我們了解這回「日本地震」的都市傳說。人們在處理與自身利害關係較低的資訊時,傾向依賴直覺和慣性,而非深入分析。相反,大家面對重大決策時,則會蒐羅全面資訊和數據,認真思考。於傳播學中,這是「詳解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 ELM)的學說。
天災及災情預測,當然是社會大事。不過對於香港市民生活而言,一個有關海外社會的天災預言,則未必是切身的重大事故。除非跟日本社會有密切業務往來,又或者有親朋好友居於日本,不然的話,「日本地震」預言對大多數生活於香港的市民而言,其影響只是改變在2025年暑假旅遊的地點或時間。因此,當聽到2025年「日本大地震」傳言時,人們未必會花時間查證其科學依據,而是基於「寧可信其有」的直覺,選擇更改旅遊計劃,例如推遲行程或轉往其他旅遊目的地。
這種行為,是ELM學說中「外圍路徑」(peripheral route)的結果——人們在事情影響力較低情境下(改變旅遊地點或時間),傾向以簡單的規避風險(risk avoidance)來應對不確定性。這種低成本的決策,並不代表港人完全相信地震傳言。許多人可能只是出於「以防萬一」的心態,更改旅遊計劃。
2025年「日本地震」預言在香港的流行,也可從社會輿論以「風水娛樂化」心態來消化潛在的集體恐懼。在香港,風水文化不僅是傳統信仰,更是一種流行文化。市民習慣將風水話題與娛樂結合,例如討論今年生肖運勢或「某大廈風水不好」。情感智慧理論(affective intelligence theory, AIT)強調情緒在資訊處理中的核心角色——當人們以「傾向性」(disposition)而非理性分析處理資訊時,情緒會主導決策。這些情緒將傳聞轉化為一種奇觀(spectacle),既滿足了人們對神秘事物的好奇心,也提供了社交場合話題。
作為社交工具 增進朋友互動
然而,這不代表人們必然真心相信這些預言。相反,許多人將其視為一種「熱話」,在分享和討論中尋找共鳴。相信許多港人在分享地震傳言時,並非全然相信地震會發生,而是將其作為一種社交工具,增進朋友之間的互動。
在日本,地震是日常風險,當地人也許對類似預言早已習以為常。然而,港人對2025年「日本地震」傳言的熱烈反應,除了迷信的角度之外,也可以從傳播學,以另一角度探索背後的社會現象——高度資訊化的社會、對旅遊的熱中、「八卦」文化與「風水娛樂化」的結合,使「日本地震」傳言被放大為一種社交現象,而非單純的迷信風氣。
作者是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智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