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戲院結業潮下 港產片「走出去」開新路?

【明報專訊】嘉禾海運、旺角新寶、MCL康怡……「執笠潮」下,你見證了多少間戲院結業?日前,文體旅局表示截至本月10日,今年共有10間戲院結業。《贖夢》、《虎毒不》、《不赦之罪》、《看我今天怎麼說》……「寒冬」中,你又入了幾次戲院,看了幾部港產片?香港影業協會本月初公布資料,指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電影票房下跌約16.26%,呼籲觀眾多入場觀看,期待暑期檔及下半年可以逆轉跌幅。
鏡頭一轉,在日本,《九龍城寨之圍城》年初上映,狂掃逾5億日圓(約2640萬港元)票房,4月更有日語配音版再上映,被日本發行商稱作「日本史無前例的超長上映」(日本国内での異例のロングラン)!另邊廂,楊曜愷執導的《從今以後》年初於歐洲多國上映,票房口碑皆不俗。破不開本地的寒冬,「走出去」會否成為港產片的另一出路?
在柏林影展,《從今以後》拿下有「同志電影獎項最高殊榮」之稱的泰迪熊獎(Teddy Award)。「影展其實是個很大市場,各地發行商已經提前做好計劃。」楊曜愷(Ray Yeung)說,各大影展是海外發行商接觸港產片的重要途徑,各地發行商帶着「一定要買」的任務去到影展,得獎電影自然「最受(發行商)矚目」。用平淡鏡頭敘述一對暮年女同志生前死後事的《從今以後》,自此走向多國院線。數據顯示,《從今以後》在法國上映首日,便有超過1400人次入場觀看。
「華人家庭」題材 歐洲觀眾感新奇
「電影雖然說的是LGBT議題,但其實某程度上並不是一部LGBT電影;雖然說的是平權問題,但我們很多人都會明白主角Angie的經歷,比如生離死別,很多人都經歷過;又比如不被認同、受到不平等對待,這些東西我想觀眾都很容易接收到」,問及《從今以後》為何大受歐洲觀眾喜愛,楊曜愷思索許久後這樣回答。在他看來,吸引歐洲觀眾的並不是LGBT題材,「其實LGBT這個議題,在外國已經很淡,他們pass(通過)了同婚法律很多年,這件事已不再是一個討論點」;反而是電影中反映出的「華人家庭」令歐洲觀眾很感興趣,「因為他們(歐洲)的家庭關係其實比較冷淡,比較有distant(距離)」,《從今以後》中一家人聚在一起食中秋晚宴的場景,令歐洲觀眾感到新奇。
為宣傳電影,楊曜愷去到歐洲多地參加放映,他發現歐洲觀眾與香港觀眾關注的內容大不相同。他笑說,在香港「大家最關注的可能是點樣搵到琳琳姐出演(李琳琳在《從今以後》中飾演Pat)」;但在歐洲,「他們不認識片中的明星」,關注點反而放回了電影本身。楊曜愷續說,去到歐洲前他也未料到,原來在歐洲觀眾心中,香港的形象如此「特別」:很摩登。「他們以為香港就是高樓大廈、大酒店、購物中心,但在電影中,原來香港還有另一面,原來樓價很貴,一些人要住在舊樓裏」;又很傳統,「他們以為同性戀在香港是完全不被接受,原來不是。原來在香港,兩個女人在一起也可以正常生活」,「這對他們來說好像開了眼」。
《年少日記》聚焦社會問題 日本觀眾共鳴
在香港本地算得上小眾的《從今以後》,去到文化差異巨大的歐洲,卻令觀眾對香港「開了眼」;而在文化距離與地理距離都更近的日本,港產片又有怎樣的風景?繼引進《九龍城寨》在日本掀起一陣狂潮後,發行商The Klock Worx又引進了卓亦謙(Nick Cheuk)導演的《年少日記》。卓亦謙分享,電影最早去到日本,同樣是因為電影節。在2023年的東京電影節,《年少日記》受到觀眾歡迎與發行商青睞,於今年6月正式在日本上映。不同於《從今以後》在歐洲的大規模上映,卓亦謙說《年少日記》主要在「art house啲」的影院放映,「可以理解成日本的百老匯電影中心」。他分享,截至訪問時(7月3日),共有約6300人次入場觀看,日本票房折合約50萬港元。
發行商為何願意買?觀眾又為何願意入場看?卓亦謙推測,或許是因為共鳴。「青少年自殺問題,在亞洲3個地方最嚴重:日本、韓國,還有香港。」他續說,《年少日記》不止聚焦青少年自殺問題,其中還有對精神問題的偏見、家庭暴力等種種問題的討論,在日本社會也存在。卓亦謙笑說,最意想不到的是竟有日本觀眾在《年少日記》中找到了《九龍城寨》的身影——「看到黃梓樂(在《年少日記》中飾鄭有傑)那本日記簿,他們說,這不就是《九龍城寨》中信一(劉俊謙飾)的帳簿嗎?」香港人習以為常的日用品,去到日本竟成為了連接兩齣電影的「彩蛋」。
今年5月,由中日兩地導演、製片人及選片人共同成立的電影廠牌「幻象社Maboroshi」在東京創立,宣布將與日本電影發行商The Katsuben Cinema共同發行何爵天執導的電影《正義迴廊》。在幻象社日本負責人及選片人徐昊辰看來,與西方電影相比,香港電影在日本市場存在文化上的先天優勢,「東亞在文化上有共通,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共性,和西方世界比起來完全不一樣」。他續說,日本曾經存在過「對香港電影很憧憬」的年代,「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日本對香港電影的關注度非常高。成龍的動作片,王家衛、杜琪峯,都是日本電影沒有的類型」。
「或需更多《九龍城寨》提高市場信心」
然而,那批曾經的「港產片愛好者」已經老去,儘管「迄今為止,日本中老年觀眾對香港電影的關注度仍然很高」,但「買飛入場」的仍是以年輕觀眾為主,他們卻對香港電影,乃至華語電影興致缺缺。他又補充,在日本,每年約有500至600部海外電影上映,但「留給非英語的、非商業片的空間非常有限」。因此,比起憑弔過往的光輝,打造新的吸引力才最重要。
2023年,徐昊辰曾與發行商共同舉辦「新世代香港映畫特集2023」,展映黃綺琳執導的《金都》及黃浩然執導的《緣路山旮旯》。「《金都》是年輕女性導演,用柔和的女性視角去寫香港的故事;《緣路山旮旯》則是有非常強地域性的本土商業片,雖然是香港的故事,但令日本觀眾用新視角理解自己所在的城市。」徐昊辰表示,儘管兩齣電影十分優秀,放映後亦收到不少觀眾的正向反饋,但由於「當時日本電影院對香港的認知比較少,所以發行規模不大,只能結合一些愛好者、媒體推廣」。
《九龍城寨》的成功,可否為日本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令發行商對香港電影重振信心?徐昊辰回答,有,但還不夠。他解釋,在《九龍城寨》上映前,香港電影在日本市場反響不算太好,1月又正值日本電影市場淡季,因此發行商起初並未在《九龍城寨》的宣傳上花太多力氣,「當時的市場期待值沒有很高」。誰曾想《九龍城寨》一上映便「把整個日本市場點燃了」,「作為非英語的海外電影,能夠(在日本)拿到超過1億日圓(約528萬港元)票房已經很難;(《九龍城寨》)拿到5億日圓(約2640萬港元),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現象」,「雖然不可能一下子打開局面,但肯定會令日本市場對香港的關注度升高」。然而,類似《九龍城寨》的大型商業電影,發行成本高、規模大,發行商會更加謹慎,「《九龍城寨》賣得好,是否之後(其他香港商業片)都賣得好?目前日本(發行商)持保留態度」,「可能還需要更多的《九龍城寨》,至少3至4部,才能提高市場信心」。
用心做好細節 「走出去」先決條件
徐昊辰概括,從發行商的視角看,商業片發行成本高,風險大,一旦成功,迴響也大;文藝片發行成本較低,但「(市場)關注度整體而言不算很高」。至於即將發行的《正義迴廊》,他認為是「介於文藝片與商業片之間的電影」,有「大眾化的外殼」,也有許多反映香港歷史與社會的內容,「很多發行商都對這部電影有興趣」,他則早在2023年已開始與電影香港發行商接觸,最終得到發行資格。
海外觀眾究竟想看到怎樣的香港電影?3人都回答,是「好電影」。卓亦謙認為,在考慮市場前,首先要「拍一個你真心想拍的故事」,「你真心想做、認真去做好每個細節,這是走出去的先決條件」。楊曜愷則表示,電影這回事,「唔好畀佢死,佢就會自己生」,不如暫時放下對「寒冬」的焦慮,用多些時間「去develop(發展)一個好劇本」。徐昊辰則認為,「微觀視角看,如果可以講好自己的故事,即使是本地故事也可以(走出去);宏觀視角看,電影需要具有社會性、普遍性,才能令海外觀眾走入電影中產生共鳴」,「其實local is global(本地的就是世界的)」,「香港的身分認同、社會問題,很多國家會產生共鳴;外籍勞工、LGBT、人與人之間的階級,都是有世界性的」。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梁小玲
[開眼 文化力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