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玻棚」佈陷阱 鏽迹喻病傷 魔影共舞處 欲望呈真象?

【明報專訊】人類的誕生,是否源自一場欲望?伊甸園中,魔鬼偽裝的蛇引誘亞當與夏娃吞食禁果,欲望滿足的同時災難降臨,兩人被逐出伊甸園,人類自此知羞恥、有原罪。策展人鄭家醇(Cusson)卻疑惑,引誘夏娃的是那條蛇,還是夏娃自己對「求知」的欲望?
疑惑化作展覽「魔影共舞」,6位藝術家以畫與裝置為媒介,將欲望解構為創傷、酷兒身分、消費幻覺等碎片,最終指向同一個詰問:當我們追逐欲望時,究竟是魔鬼引誘了我們,還是我們在利用魔鬼?
在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岡(Jacques Lacan)的理論中,人類對他者的欲望源自內心的匱乏;匱乏難以填補,因此欲望永遠無法滿足。鄭家醇則發現,在理論之外,「人有種奇怪的執著,像是情感受虐的傾向,愈是得不到,愈是想要。其實人生是否永遠在這樣的拉扯中?其實我們真正欲求的是什麼?」
我們真正欲求的是什麼?走入展覽,第一眼便見到「飛蛾撲火」——那是黎佳儀的裝置作品《透明陷阱》,破碎的蝴蝶標本懸掛於密集的玻璃架上,架中是個電子屏,屏幕上是各式各樣的花,隨時間變化綻放又凋落。鄭家醇解讀,蝴蝶生來便有採花粉的欲望,因此朝着花的方向飛翔,儘管尚未到達便被陷阱困死,儘管花只是屏幕中的虛像。「追求欲望的路上,陷阱總是存在。會否被困住,取決於你是否意識到陷阱在那裏——如果盲目衝向欲望,便會被困死在陷阱中。」他說。至於那個玻璃製成的透明陷阱,「黎佳儀參考了香港的竹棚,她認為竹棚能夠反映香港這座城市深層的文化」。
困在玻璃架上的蝴蝶,欲求虛像中的花蜜;困在竹棚中的人們,又欲求着什麼?在韓國藝術家金載原眼中,或許是情感與擁抱的自由。「他是韓國少數公開自己HIV-positive(愛滋病病毒感染)的藝術家。」鄭家醇解釋,他的作品中亦常見作為感染者的感受,以及自己與病毒的拉扯。展覽中有他的系列作品《紆迴狀態》,灰藍色背景上暈開深紅與灰白相間的形狀,遠遠望去似是海上礁石,加上藝術家個人背景,又令人不禁聯想到顯微鏡下看見的病毒。原來兩者皆非,「他只是拍下藍色建築物上生鏽的痕迹」。鄭家醇續說,純淨的藍色背景上的鏽迹,「似是留下來的渣滓」,「就像是positive(感染)的人,就算是如今已經可以通過吃藥令病毒無法被檢測,但它始終存在於你的身體中」;同時,社會對於感染者的污名化仍然存在,「會認為感染的人就是非常不好的」。病毒可以用藥物控制,留給身體與心靈的傷害卻如鏽迹、如魔鬼,「你無法抗拒,只能找到辦法與之共存」。
「勳章」只是空殼
若有日欲望真的得到滿足,又會怎樣?日本藝術家鎌田士主畫下《夏日勛章》,畫中人衣衫被汗水浸濕,身上掛着眾多「勳章」,像是對一路辛勞的嘉獎。仔細望去,那些「勳章」卻是甲蟲殼。鄭家醇說,藝術家的靈感源自幼時行山,與兄長一起將拾到的甲蟲殼掛在身上,「好多時候人們總是追求成就,在身上掛滿勳章,但其他人見到只會起雞皮;而且,那些『勳章』其實只是乾枯的空殼」。
魔影共舞
日期:即日至8月16日(周二至六)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7:00
地點:黃竹坑香葉道4號怡達工業大廈9樓D室PODIUM畫廊
詳情:bit.ly/44NiytY
文:王梓萌
[開眼 藝述速遞]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愛侶由韓到法追新風 始終根植傳統 李應魯朴仁京 畫上跨時空同行 (2025-07-18)
Friday Planner:「陶」離熱浪 (2025-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