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藏傳佛教唐卡大展 炎夏中沉浸「雪域的祝福」

【明報專訊】步出港鐵啟德站,從35℃酷熱暑天快步走進購物商場,坐升降機到達10樓後,突然間就像置身另一國度。37幅來自青海和內蒙、繪製於19至20世紀的2米高珍罕繪畫類唐卡,引領參觀者沉浸在雪域的祝福與氛圍中。這個在香港難得一遇的大型唐卡展覽,將承載歷史、宗教、文化與藝術深厚底蘊,凝聚千年的智慧結晶展現於大眾眼前。
「雪域的祝福」唐卡展覽由鴻文慈善基金聯同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等多間協辦機構合辦,並首度跟崇光啟德店與雙子匯合作。策展人劉洪文燕收藏唐卡已有20多年,比她學佛還要早。最初,她被唐卡獨特的顏色、線條和美感所吸引,視之為藝術品收藏,2019年曾將200多幅唐卡珍藏品編輯成圖冊出版;今次則精選37幅在展覽中分享,主要來自青海,小部分來自內蒙。她表示今次唐卡展以「雪域的祝福」為主題,是希望透過展覽讓藏傳佛教藝術與大眾結緣,「正如我曾在西藏地區看見人與人之間的見面相遇,都會以一句『扎西德勒』互相祝福吉祥如意,讓人感受彼此的連結與善意。這次展覽既展示唐卡藝術之美,亦讓人從中感受深厚的祝福與慈悲」。
唐卡起源是藏傳佛教古老流傳的卷軸畫,蘊含豐富的宗教、歷史、文化意義。唐卡一般繪於細密棉布或絲絹等畫布上,既可懸掛在寺院等地供奉,亦可捲起收藏,讓喇嘛、僧侶、修行者或信眾在石窟或居家修行時易於保存和攜帶。唐卡既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同時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無論是藏傳佛教信徒抑或普羅大眾,都可從不同角度欣賞。
導覽員免費講解 了解背後故事
是次展品均為約2米高的較大型唐卡卷軸畫,以青海安多地區的唐卡為主,經過藏式精美鍛錦裝裱,規模與展品數量在香港都難得一見。從宗教角度來說,唐卡作為宣教的載體,是藏傳佛教修行者其中一個重要的禪修工具,被視為現實和神明之間的橋樑。唐卡一般以佛祖釋迦牟尼、佛母、護法神明、祖師像等為常見主題,描繪佛祖生平事迹、遠古神話傳說、藏傳佛教教理;亦包括各流派的宗教觀、世界觀和宇宙觀,甚至涵蓋醫學與天文,從中讓觀者和修行者得到領悟。
37幅展品按不同主題分區擺放,前段以佛陀事迹為主題,如佛陀出生與少年時代、捨身飼虎的故事,還有關於釋迦牟尼與十六羅漢等作品;隨後多幅唐卡則展示藏傳佛教中的度母和山神等,往後區域則為護法,包括以瑪哈嘎拉大黑天為主題的唐卡等。
面對30多幅畫面精巧而內容豐富的唐卡,外行人可能會無從入手,不知該如何賞析。今次展覽細心之處,是在整個展覽時段中安排至少10名導覽員在各個展區,免費為參觀者解說;每件展品旁亦設有二維碼,用手機一掃便可看到簡介。即使對藏傳佛教沒有太多認識,都可透過解說和導覽了解更多。
從藝術角度了解唐卡
除了宗教,唐卡亦可以從歷史和藝術角度欣賞。藏傳佛教約在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松贊干布時期,由尼婆羅國(今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分兩路傳入青藏高原並發揚光大,除了現今西藏一帶,還傳至鄰近的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藏區;到13世紀蒙古帝國崛起,藏傳佛教得以傳入現時的內蒙地區,是以今次展覽亦難得欣賞到來自內蒙的唐卡。
論到唐卡風格,來自中國不同地區的唐卡整體上並沒有太大差異,反而中國與尼泊爾、不丹的風格會有較明顯分別。其中來自中國青藏地區的唐卡,常常融入雪山和高原的自然風光,如七彩鮮艷的花和樹林甚至彩虹,在展覽中也能夠欣賞得到。
製作唐卡的素材是另一值得留意的重點。繪製唐卡的畫布與顏料,都是由天然素材提取而成。畫布一般會用上細密的棉布或麻布,有時甚至使用絲絹。畫師會在布上先上一層「膠」,主要以動物皮膠(如牛皮膠)製成;然後以石灰或白堊粉加水浸泡畫布,製成堅韌雪白的畫布層,再用貝殼或石頭將畫布表面磨至細滑。顏料同樣全部取自天然素材,包括黃金、礦石和寶石等,今次更可一睹採用「瀝粉貼金」技術點綴的罕有唐卡。
還有一點值得留意,就是這些古老唐卡包含的歷史意義。是次展覽的唐卡來自19至20世紀,本身有着實際用途。昔日的寺院僧人或信徒會委託畫師繪製唐卡,完成後存放於寺院或私人供奉,作為修行的載體。這次展出的唐卡均經過酥油燈火與薰香,參觀者能在色彩艷麗的彩繪上看到這些供奉的痕迹,比起一些近代特別為收藏市場而製作的唐卡,更具歷史、宗教和文化意義。正如劉洪文燕所言:「希望今次展覽,讓大家在繁忙生活中獲得片刻清靜,內心充滿喜樂和信心。」透過欣賞唐卡藝術,得到來自雪域高原的祝福。
「雪域的祝福」唐卡藝術展
日期:即日至7月20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9:00
地點:雙子匯1期10樓TT SITE (九龍啟德協調道12號)
門票:免費
詳情:http://bit.ly/3IeFavO
備註:展覽每日下午2:00至5:00設唐卡繪畫示範
文:Joanne Cheuk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
[開眼 收藏]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唐卡天然礦物顏料 (2025-07-18)
柏林圍牆塗鴉藝術家諾爾 今午訪西九 (2025-07-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