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葛兆光全球史視角談中國文化文明:南海或成歷史研究熱點

【明報專訊】當代著名思想史學者、上海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及歷史系特聘教授葛兆光,昨日(19日)在香港書展現場接受本報採訪。他從全球史視角談及南海、逆全球化浪潮和兩岸三地的中國文化與文明,表示作為政治敏感區的南海如今亦被學界關注,也許將來會成為一個歷史研究的熱點。
明報記者 劉曉宇
葛兆光上周五(18日)出席香港書展「名作家講座」,由一幅14、15世紀的古地圖講述全球文明交流的故事。拋開現在的戰略或政治、海洋自由問題,「環南海是明清以來中國最重要的國際通道」。
明清時期隨着瓦剌和韃靼、吐魯番的崛起,中國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衰落,南海和東海成為移民、貿易和朝貢體系的主要通道。其中南海連接了中國與蘇門答臘、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地;加上宋代以後中國經濟和文化重心轉向海洋,「環南海成為討論各種歷史問題的一個重心」,葛兆光說。此外,南海地區的語言、宗教和文化多樣性極為豐富,展現了不同文明的交融與碰撞。
他近年提倡以全球史視野來看中國,跳出國家框架,任何時候都不能「就中國談中國」,而要把它放在更大的背景去看。「內地(文化界)現在也對南海很有興趣」,他提到最近兩本新書《安南想像》和《臆造南洋》,作者分別來自中國和馬來西亞,「他們分別代表了中國對東南亞的想像,和東南亞人通過想像怎樣反觀中國」。
對逆全球化「不悲觀」 民眾可成遏制力量
葛兆光生於上世紀50年代,歷經文革,初中畢業「插隊」到貴州山村苗寨勞動,睡在穀倉裏。1977年內地恢復高考後,27歲的他才通過考上北京大學回到城市。「我們這一代人常懷戀1980年代,那是中國開始走向世界、融入全球開放時代的起點。」然而近十幾年來逆全球化浪潮湧現,國家主義抬頭,多國均呈現本土化傾向。這是否意味全球化即將終結?
「我並不悲觀。」葛兆光說,「全球化給所有人帶來太多好處」,iPhone、7-Eleven、全球供應鏈,偏遠地區也有和大城市一樣的商品售賣。「我不太相信再過10年,大家都龜縮到各自的國家裏邊,壁壘高築。香港就是一個沒有全球化、自由貿易,就會迅速的衰弱的城市。」他強調這種實際利益會形成民意基礎,尤其在民主國家,「一旦每個普通民眾都有痛感,例如美國加徵關稅導致物價上漲」,選票可能成為遏制逆全球化的力量。同時,鼓勵擁抱全球化、支持世界主義,也是作為學者的責任。
兩岸三地「中國」差異 源於文明理解不同
曾任教於內地、香港和台灣高校,葛兆光認為兩岸三地視角下的「中國」,在文化層面存在根本共性,差異源於對於文明的理解不同。這種共性源於族群與生俱來的習慣,也就是他常提到的漢語言思維、陰陽五行觀念、三教合一信仰、家庭本位的社會認知,並形成海內外華人共同的文化認同基礎。但文明作為社會交往和共處的規則體系,則因政治體制不同而產生分化。「哪一個是未來中國的(文明),這可能思考方向不一樣。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分開就好辦,混在一起,就沒法再往下講了。」
(香港書展)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書展內地展區 設抗戰勝利80周年專區 (2025-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