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綜援未涵照顧開支 社協倡降津貼門檻

【明報專訊】社署上周一(14日)起與醫管局合作,當有領取低收入照顧者津貼的人入院,社署會即派員了解被照顧者需要,或是否需暫託或送食物等。然而照顧思覺失調丈夫的張太因領綜援,不符照顧者津貼申請資格,她亦稱不知社區有何支援。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阮淑茵認為,綜援只補貼家庭基本開支,不包括照顧成本,建議申請放寬門檻,支援更多照顧者。
社署回覆本報稱,照顧者津貼旨在向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發生活津貼,讓殘疾人士在照顧者協助下居於社區,由於綜援已為受惠人提供基本生活所需,故領取綜援者不能同時申照顧者津貼,以確保公帑運用得宜和避免資源重疊。
社協指個案經理不足 隱蔽者難辨識
阮表示,現時不乏張太般未獲官方支援且不懂尋找資源的社區隱蔽個案。她認為個案為本的支援供不應求,個案經理與個案比例為1比40,個案經理不足,不少個案急於結案,減少個案獲得服務的時間和質素,且難助辨識隱蔽高危個案。她認為政府應增加個案經理職位,並加強宣傳服務,送飯等實際支援可更彈性,及早識別個案和防止危機。
宿位平均等31月 專家倡支援輪候者
社區居住個案曾釀悲劇,七旬翁2022年扼斃精神病女兒,上月被判誤殺罪成。死者母親在審訊期間供稱女兒輪候4年仍未獲宿舍。翻查立法會文件,2022/23年度精神復元人士長期護理院的平均輪候時間達72.3個月,社署回覆稱2024/25年度宿位平均輪候時間為31.1個月(見表)。
新生精神康復會於小欖及南昌等提供宿位,身兼新生會照顧者社工的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梁珮琪表示,除較遠的小欖,其他區仍需輪候4年,惟增宿位不易,需考慮休養環境及公眾對復元人士的觀感。她建議政府加強輪候期間的支援,如向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增撥資源,增加輔導員及助理社會工作主任職位等。
高風險照顧者資料庫正在試行,首階段集中支援照顧者津貼領取者。梁認為可由關愛隊發掘個案助設名冊,並針對上班個案及抗拒服務的高危家庭。
社署表示,近年推出措施包括照顧者支援專線,及由關愛隊協助辨識需幫助的照顧者等,亦正透過購買私院宿位、在合適的政府及私人項目提供康復服務設施等方式增加康復服務名額。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照顧精神病患夫 捱至抑鬱不敢病 領綜援不符照顧者津貼資格 沒法換取喘息機會 (2025-07-21)
外出受注目遭歧視 「他都不想病」 (2025-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