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趙琮華、趙永佳:港足啟德首戰的啟示:凝聚「陌生人社群」的社會力量

【明報文章】「沒有球迷,足球什麼都不是」(football without fans is nothing)——蘇格蘭已故足球員Jock Stein的名句,道出足球運動的真諦,相信不少老球迷都聽過。上月啟德體育園舉行首場港足國際賽事,香港代表隊將士用命,於補時階段以一個12碼入球,1:0力克印度,實在振奮人心。這場勝利不僅為港足寫下光輝一頁,賽事當中的不同要素(包括令人驚喜的「港隊勁揪」tifo(巨畫)、42,570人的入座數字、一大片「紅海」狂熱氣氛,甚至場內那「透心涼」的冷氣),都激發社會各界對港足和體育經濟發展潛力的熱議。
球迷情感連結 超越純粹觀賞消費
當晚啟德體育園座無虛席、萬人空巷。球場上港隊奮力拼搏,看台上球迷吶喊助威此起彼落,震耳欲聾。這股氛圍絕非冰冷的商業活動能比擬,而是深層次情感共鳴與身分認同的展現。這份情感連結,超越了純粹的觀賞與消費,觸及社會凝聚的核心。
翻查過去一年港隊主場賽事資料,入場人數大約維持在五六千。我們又該如何理解突然激增六七倍的入場人數呢?這些增長人數,是主要來看啟德主場熱鬧的市民嗎?是80元特優票的魔力嗎?沒有仔細查考數據,我們也沒有答案。不過在筆者當日身處的主隊球迷區看來,場內響應網上號召穿上紅衣撐港隊的,已遠遠超過五六千人。
足球作為「The Beautiful Game」不但有強大號召力,在全球運動商品化(commodification)趨勢下,經濟潛力豐富。以歐洲足球為例,龐大的球迷基礎為球衣銷售、門票收入及周邊商品帶來可觀收益。若啟德變成港隊主場,場場爆滿,於一片「紅海」下見證港隊再創佳績,固然是美事。然而倘僅將足球視為一門生意,便會忽略其更深層的社會意義。放眼世界各地,足球運動在當代社會其實一直扮演着社群建構者的角色。作為社會學學者,我們希望藉此機會探討社群建立與體育運動之間的關係。
什麼是社群(community)?傳統上,我們慣於將「社群」定義為特定地理範圍內的人群(如村落、地區、城市)。例如在港深受歡迎的歐洲各大職業聯賽的球會,大部分都有深厚社區基礎,一家大小於比賽日進場支持居住地的球隊,是對社區歸屬感的重要體現。但時至今日,社群早已超越地理空間限制。正如社會網絡與社群研究學者Barry Wellman的研究所示,社會連結和社群的形成方式,已與過去截然不同:現代社會中,人們透過多元而鬆散的連結,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個人化社群」(personalized communities)或「網絡化個人主義」(networked individualism)。Wellman指出,當代社會的人們不再單純依賴單一、緊密、地理鄰近的群體來獲得支持和歸屬感;相反,他們會透過各種社會網絡,與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關係的個體建立連結。這些連結或許不如傳統社區般深厚,惟它們的存在共同構成一個支持性的網絡。
球賽現場裏 瞬間拉近陌生人距離
回到香港。港超競爭力遠不及海外聯賽,入場人數其實一直不理想;港隊的國際足球排名亦不高。但香港代表隊球迷的「社群」,其實恰恰體現了「陌生人社群」(community of strangers)的特徵。這種社群的建立,亦非僅限於比賽當下。於香港,由忠實球迷自發組織的「香港力量」和「波台黐線佬」等球迷群體,除了在網上討論區互相交流心得,也不斷學習吸收海外足球文化,創造一套屬於香港球迷特有的打氣文化——有海報、有打氣歌、有鼓聲,甚至有tifo(筆者最感興趣的是球員受傷接受軍醫治療時,看台發出的救護車聲)。又有一同組織前往外地客場支持港隊,於開賽前更有打氣遊行,聲勢浩大。
這些球迷社群猶如一個個社會網絡節點,為成員提供情感支持、社交機會,甚至是身分認同的場域。在這裏,他們不再是城市中的匆匆過客,而是有了共同身分——港隊的忠實支持者,即便彼此在其他場域是完全的陌生人。這些組織性的活動,進一步強化了「陌生人社群」之持久性和韌性。當你置身球賽現場,即使身邊的人素未謀面,卻能夠因對同一支球隊、同一場賽事的熱情,而瞬間拉近距離。
由下而上的社群 潛力巨大
他們或許來自不同區域、從事不同職業,甚至說着不同語言,但在賽事的90分鐘裏,他們共享勝利喜悅、分擔失利的沮喪,為同一目標歡呼,為同一失誤嘆息。這種集體體驗,超越日常生活的界限,使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一種歸屬感,一種在眾多「陌生人」中找到共同參與的體驗。這份共有情感,使分散的個體於短時間內形成一個臨時但富凝聚力的社會網絡。
遠在英國的利物浦,球迷社群更打破了同城死敵水火不容的固有印象。利物浦和愛華頓的球迷社群——Spirit of Shankly與Blue Union,於2015年共同創立了名為Fans Supporting Foodbanks的合作網絡,每周在兩隊主場外收集食物和基本日用品,捐贈當地食物銀行,以回應社區內貧窮人口的需要。其他球會球迷也開始仿效,例如由韋斯咸球迷組成的Irons Supporting Foodbanks,亦在2019年底開始為Newham地區的食物銀行收集食物和物資。
這種由下而上建立的「陌生人社群」,潛力巨大,遠超在場內忘我打氣的激情和足球競技勝負。6月10日當天有不少買不到港隊球衣的市民,穿上曼聯、利物浦、阿仙奴等大球會的紅色球衣來為港隊打氣,也有「相逢一笑泯恩仇」之感。
不論是1:0力克印度的賽果、於韓國歷史性在國際A級賽事攻破日本隊大門,還是球迷與香港足總合作促成的大tifo,都為香港足球圈和社會帶來更大動力和希望。不論球賽勝敗,我們從中也可看到香港這座城市依然具備強大的社會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提醒我們:現今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看似愈趨脆弱,然而透過共同的熱情和參與,我們依然可建立一個個生機勃勃的「陌生人社群」。
因此,未來的香港足球除了在競技層面追求更高成就,更應着重於這種社群的建立與維繫。政府、足球界和媒體都應意識到,足球不止一場比賽,更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平台,一個能夠凝聚人心、建立歸屬感的場所。當我們能夠持續耕耘這樣的「陌生人社群」,香港足球才能夠真正扎根於這片土地,開花結果。儘管舊日「遠東足球王國」的光輝可能已是回憶,惟今天社群的建立和連結,卻能夠為我們的繁忙城市生活注入更多活力與溫度。
作者趙琮華是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趙永佳是教大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社會學講座教授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趙琮華、趙永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