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袁國勇中文自傳冀惠澤普羅 薪傳醫護 帶讀者回憶「最燦爛最繁榮香港」

發佈於

【明報專訊】出版英文版自傳一年後,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出版中文版自傳,他接受本報專訪笑言去年書展不少讀者希望他出中文版,而自傳涉及不少醫學名詞,推出中文版更能便利普通大眾閱讀。袁國勇透露,這次自傳新增六七個故事,多為其調查、斷症的經歷,亦補上一個「完美的結局」(見另稿)。他希望醫護能從自傳學習經驗,並寄語行醫斷症要有逆向思維,也盼回憶錄中的故事能帶港人回憶那個「最燦爛、最繁榮的香港」。

明報記者 楊晨

《顯微鏡下看穹蒼:袁國勇自述》新增的其中一個故事,是關於一個女病人乳房潰爛,服用抗生素無好轉,電腦掃描、組織檢查皆找不出病因。病例轉到袁國勇手上,他抓住「病人在抽取組織後病情更嚴重」這一點,推測病人並非因感染而發炎,而是自身免疫系統異常引發的壞疽性膿皮症,建議外科醫生不要做手術,而是處方類固醇。他記得,當時醫生非常猶豫,因類固醇可能加劇感染,但結果病人服用類固醇一周後痊癒。

斷症不可一本通書讀到老

檢測不到病因 從源頭尋可能

袁國勇解釋,行醫斷症要有逆向思維,「不是一本通書讀到老」,指細菌感染、癌症及免疫系統異常皆有可能引致發炎,當所有檢測都找不到病因時,就應該回到源頭尋找可能。他又強調,本港免疫學欠缺完善的訓練體系,但免疫學是許多疾病的鑰匙,舉例稱流感可奪取老人性命,「大家都會話老人家免疫力差,但免疫系統內發生什麼,至今日都不太清楚」。他說若能從頭開始,自己亦希望學習免疫學,但笑言「我已經沒有未來,希望下一代醫生努力,有新的突破」。

見證香港成功之路

盼紀錄為港人「懷舊治療」

除了寄語醫學界,袁希望自傳能帶港人回憶「最燦爛、最輝煌的香港」。他說在求學和從醫路途見證了香港的日益繁榮,寫自傳是想趁記憶力尚佳,寫下值得記住的細節,亦盼故事能為港人做「懷舊治療」。

每年中學文憑試狀元大多選擇醫科,袁國勇寄語未來的醫生不要忘記初心,「要幫助貧困、有需要的人」。他說許多醫科生都說讀醫是希望幫助有需要的貧困之人,但「many aspire, few attain(很多人有志向,很少人做到)」。

他分享,大多醫科生到病房總是圍着「不正常(abnormal)的病人」,例如肝臟腫大、心臟有雜音的人,但他通常會照顧表面正常卻鮮有人問津的病人,指他們亦是病人,但因病情仍處早期未有不正常病徵,「若有醫生肯聽他們說話、為他們檢查,他們會很開心,而且只要知道他『正常』的原因,當他發展為『不正常』,我能立即預料到」。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卷末附病人愛情故事 添「完美的結局」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