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緻茵:網約車合法化:硬性規管無法應對新服務模式

發佈於

【明報文章】網約車進入香港市場已11年,政府一直未有制定監管制度。直至近日,局方終於向立法會提交規管網約車立法框架建議。政府踏出了重要的第一步,畢竟網約車服務在港一直處於灰色地帶,的士業界爭取權益行動更逐步升級,令立法問題迫在眉睫。

立法工作將以「兩步走」方式推行。第一步是先就發牌等規管方向提交主體法例予立法會,預計本立法年度完成。局方建議網約車平台、司機與車輛都要領牌。就第一步的大方向,社會爭議不會太大;真正棘手的,是第二步涉及的規管細節。

網約車能夠有效率運作的關鍵是「彈性」——平台透過動態價格調整,令處於閒置狀態的司機可短時間內投入服務,滿足點對點交通需求。對兼職司機來說,立法框架的鬆緊,會直接影響他們加入市場的成本。觀乎目前框架,影響兼職司機成本的因素有二:第一是牌照數量;第二是其他細節,如車齡限制、保險等。當局建議司機數量不設上限,但車輛則會作總量管理。惟發牌數目要達幾多才不會影響網約車服務供應?車齡限制、保險等要有多大彈性,才能夠吸引兼職司機投入市場?

網約車數目 由當刻需求決定

網約車牌照數量,一直是最大爭議所在。的士業界提1000;有立法會議員則建議1萬。為鋪墊下一步討論,政府文件列出6個海內外不同城市之的士與網約車比例,當中以上海比例最低,為1:2.6;最高是澳洲坎培拉,為1:12.4。6個城市的平均數,則為1:6.6。為何網約車數目一定比的士多,就算是比例最低的上海,網約車也至少是的士近3倍?

答案很簡單——因為所有網約車不會同一時間在路面出現。Uber公開的數據顯示有3萬名網約車司機,而當中大部分Uber司機每周駕駛少於20小時,即駕駛時長僅相當於的士之六分之一,所以會同時出現在路面的機會少之又少。不過,直接以「同時在路面上運作的網約車數目」判斷網約車牌照數目,並不合理,因為有別於租的士,網約車司機不會有「不跑足一定鐘數就會蝕本」的概念,有兼職司機每天只工作2至3小時。「發牌數目太多會導致道路負荷過重」的說法,也實在過於籠統。

路面上網約車數量是浮動的,根據當刻點對點交通工具需求而定。例如於繁忙時間或大型盛事散場期間,乘客需求增加,網約車的動態定價系統就會即時調高價錢,吸引額外車輛疏導客流。這種實時定價和供需配對,正是網約車價值所在。

由此可見,我們很難以發放傳統牌照的角度看待網約車發牌。這也說明了為何全球只有少數地區設立網約車車輛數量限制,因為真正影響路面車輛數目的,是乘客當刻需求。觀乎其他地方之的士與網約車比例,即使當局認為有需要就網約車牌照設限,配額也需要是的士之數倍。目前全港有18,163輛的士,與香港城市規模及的士數目規模相若的新加坡,的士數目為13,117輛。當地網約車數目是的士之4.5倍,即59,371輛。若將未來的需求增長納入考慮,配額數量應該要更高、更有彈性,不能只考慮目前需求。

倘細節要求太高 將影響供應

除牌照數目之外,如規管要求太高,亦變相會令服務供應減少。當局擬規定網約車每次申請牌照時車齡不可超過7年;每次發出的牌照有效期1年,可每年續牌至第五年,其後須重新申請,若屆時車齡已逾7年則不符資格再申請。相較之下,全港持牌的士並無強制退役車齡限制,平均車齡約8年。網約車車齡要求比的士更嚴格,且與全球其他市場相比,類似限制並不常見。

以Uber為例,約六成司機為兼職,每周駕駛時間少於20小時,遠低於全職的士司機。此類司機多數依賴現有車輛提供服務,倘車齡超標,司機需換車才能夠繼續營運。此舉將增加經濟負擔,尤其於當前經濟不明朗的環境下,會迫使部分司機退出網約車行業。假設全港網約車司機中有三成車輛不符新規定,供應量可能減少數千輛,導致服務覆蓋率下降,尤其在非繁忙時段或偏遠地區,乘客可能面臨更長等候時間。

當局亦擬要求網約車司機購買商用保險,但大部分網約車司機每周駕駛時間有限,有別於的士可24小時行駛,現有商用保險未必適用。對兼職司機而言,將顯著推高成本。安全固然重要,惟更重要的是保持彈性,其中一個可行方案是按程收取保險費用。

按行業特性 動態規管

基於網約車特性,尤其司機彈性提供服務的特點,其他容許網約車合法營運的地方,部分有更靈活方法處理牌照等問題,而非以規管的士之模式規管網約車,做法值得香港參考。有效規管的關鍵,在於把規管分為不同階段或等級,以切合網約車特性。

以美國為例,他們以靈活的保險方案(如「附加險」)及分階段保險,平衡司機成本與乘客安全。美國對網約車保險按3個階段規管:階段一為應用程式開啟未接單;階段二為接單後前往接送;階段三為載客期間。總結而言,保險應分階段規管,以降低司機成本為依歸。

成功規管 反映港能容新服務模式

下一階段立法能否成功,視乎當局能否跳出傳統發牌模式和管理思維。設計一個讓網約車最能夠發揮效益的框架,不僅可令市民享受便捷的點對點服務,對旅客而言亦能提供便利——不少人到外地旅行時,都會透過跨國網約車平台叫車。雖說本港的士業界正在建立車隊,但旅客有叫車需要時,仍很大機會使用他們熟悉的網約車平台。交通高峰期與大型活動期間,更是網約車最能夠發揮功能的時候。倘規管得太嚴苛,兼職司機就會失去短期加入市場的誘因,無法疏導特殊交通需要。如當局走出下一步時不考慮立法細節會否令網約車的彈性消失,框架就失去意義。

香港正發展成創科和文化交流中心,可預期未來將會出現更多類型的經濟模式和經濟活動。當局需因應經濟活動的本質實行規管,而非墨守成規。網約車面世已逾10年,非新事物,國際也有不少成功經驗。若當局能夠以公眾利益為先、以數據驅動為本決策,定能讓香港把握更多經濟機遇。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