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議員跟進5月屯公爆水管 甯漢豪:後備管道或耗資源

發佈於

【明報專訊】屯門公路今年5月底爆水管,導致當區大規模停水。政府昨日(22日)向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匯報處理水管爆裂及滲漏改善措施,發展局長甯漢豪表示,若在主幹道建後備水管,或耗費資源建設及維修,現只會在策略性設施配備,但未來水務署在北都新發展區設計地底水管,會嘗試在管道增閘位,以便維修管道時繼續供水。被問當局是否有信心在食水管安裝實時傳感器,避免突發爆水管,甯回應稱並無官員可「實牙實齒」承諾。

當局提交立法會文件稱,本港供水管網絡超過8400公里,食水及鹹水管分別約6700公里及約1700公里,水務署分析近3年水管爆裂及滲漏數據,約半爆水管及嚴重滲漏個案涉大直徑食水管;而鹹水管每100公里的嚴重滲漏故障率較食水管高約5倍。

稱僅於主要或策略設施裝後備管道

民建聯周浩鼎關注,幹道下水管維修倘無後備網絡,如何避免影響供水。甯漢豪回應稱,當局只會在主要或策略性設施,如醫院或機場才設後備管道,「所謂後備就是平日不會用,到有事才會用,大家可想像(若因此興建)一定會耗費資源建設及維修」。

至於如何減少維修停水影響,她表示如水管有閘位可調校便可繼續供水,水務署日後在北都設計地底水管時會試增接駁閘位。

會上有議員關注當局更換水管工程進度,以及安裝傳感器能否確保不再爆水管,法律界林新強詢問,加快更換喉管需多少額外開支。實政圓桌田北辰則提問,當局可否保證2027年前在全港所有食水管安裝實時傳感器,並有信心往後本港突發爆食水管將成「歷史遺物」。

甯漢豪回應稱,「風險為本水管改善計劃」擬更換或修復約344公里水管,按每年平均約6億至8億元開支可完成約40公里工程,完工需7至8年以上,加快進度需更多資源及人手,「要計一計數先」。至於目前已進行約20公里大直徑水管的工程,她稱開支約21億元,工時約4至6年,餘下約50公里則需向財委會尋求撥款。

稱難保證裝傳感器可杜絕爆裂滲漏

對於安裝實時傳感器後,是否無爆水管或滲漏,她稱「沒有一個官員可『實牙實齒』講」,水管是否滲漏或爆裂要看平日用况,如路面車流量、震盪都會影響地底水管,當局會盡力監察。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