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聞
中大研磁控微導管清腦血栓 腦內「走迷宮」深入刁鑽位 治中風減併發

【明報專訊】中文大學團隊研發一款「磁控軟性螺旋微導管」,用於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人做消除血栓治療,預計尚需兩年時間做動物測試。新導管直徑小於1毫米,可同時作藥物溶栓及機械取栓。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梁慧康說,現時於遠端血管做取栓容易弄損血管,只可於主幹血管進行,致病人病情進步不大,新技術為無創遠端血管取栓帶來希望,有望減少病人併發症。
現取栓手術 併發症機率三成
腦部血管結構複雜,大血管下再細分很多細小、位置較遠的分支血管,即中遠端血管。目前急性缺血性栓塞病人中,25%至40%有中遠端血管栓塞。現時為這類患者做取栓手術時,出現腦出血等併發症的機率高達三成,因此一般病人只可接受俗稱「通血管針」的溶栓治療。
中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團隊研發的磁控亞毫米柔性導管有望打破局面。只有0.5至0.9毫米直徑、採柔性導尖的微導管可透過外部磁場操控,到達血管阻塞位置後直接注射溶栓藥物,而螺旋狀導管設計可以破碎血栓。新導管全程毋須更換工具,較傳統工具更有旋轉力,可應對較複雜血管急彎結構,減少對血管壁造成損傷。
梁慧康形容於中遠端血管取栓如同「閉起雙眼行迷宮,但要掂唔到幅牆」,由於難清楚導管於血管走向,當導管要轉移角度,特別是向上移動,很容易損傷血管。目前只於主血管清除血栓,即使手術成功,病人臨牀情况進步可能不大。他說,新導管可到達很「刁鑽」的地方,為於微小血管無創消除血栓帶來希望,而中遠端血管位置雖細小,但亦有重要作用,可以控制人體語言表達、運動神經等,故打通每條血管亦重要,可減少病人併發症。
動物測試成功 冀兩年後人體研究
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研究助理教授陳啟楓說,新技術在兔子體內及體外人胎盤血管均測試成功,亦適用於肺栓塞、深靜脈血栓及心肌梗塞等治療。他說計劃未來兩年完成大型動物實驗取得長期數據,確保安全及有效,才開展人體研究。
陳啟楓亦參與研發磁控溶血酶激活劑納米機械人,同樣為腦中風患者消除血栓。他說適用病人有分別,納米機械人可進入的血管更小,適用於溶栓後需接受後續治療的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