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HOME:塑造與別不同空間 中國風手繪牆紙 為家居添夢幻

【明報專訊】無論任何大小的家居,牆壁都是必定存在的基本元素。然而大部分人佈置家居時,總會忽略牆壁,或是只以簡潔的顏色單調處理,忽略了牆壁的可塑度。事實上牆壁除了是家居中的襯托裝飾,亦可以是一幅巨型畫作,成為家居佈置上的主角。Lala Curio是一間由澳洲出生的香港人創辦、專賣高級壁紙的國際家居裝飾品牌,透過將牆紙與藝術結合,為家居塑造與別不同的感覺。
成立逾10年的Lala Curio是國際高級壁紙和家居裝飾品牌,在美國、法國、意大利均設售賣點,專營手繪和刺繡的中國風(Chinoiserie)壁紙、景泰藍瓷磚、家俬和家居飾品。創辦人張文盈(Laura Cheung Wolf)是澳洲出生的香港人,自小在香港長大,並在紐約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修讀室內設計,「室內設計中,牆紙是我最感興趣的一個項目,它能在室內空間中能以最簡單的方式達至最大的設計效果」。最近品牌在香港半島酒店開設旗艦店,並設置法式溫室園林風的「冬園」(The Winter Garden)、「茶軒」(The Tea Room)、向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中尼爾.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展覽空間致敬的「孔雀廳」(The Peacock Room)、佈滿藤蔓與立體蝴蝶刺繡的「蝶苑」(The Butterfly Room)以及海底世界「奇珍閣」(The Cabinet of Curiosities)共5大主題房間,每間房均配搭精心挑選家俬、擺設和古董,展示高級牆紙在家居配搭上的各種可能。
中國風圖案 不真實卻夢幻
中國風(Chinoiserie)是品牌牆紙中的重要元素,亦是室內設計的重要部分。張文盈解釋,中國風意思是指外國人幻想的中國形象,可以不符合現實。「中國風興起的年代大概是18世紀,要知道那時並非每個人都能去旅遊,他們對東方的着迷促使了中國風設計的誕生。」她指出,中國風題材常見於手繪牆紙,其繪法大多使用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中國工筆畫。18世紀的英國和法國將中國工筆畫引入室內牆紙的創作上,很多城堡、大宅裏面都會有中國出口的手繪牆紙。「雖然以中國人的角度去看會覺得這種風格有些荒謬,例如把中國人的眼睛都畫得很小,又戴一些很像寶塔的奇怪帽子等。但從美術的角度出發,中國風卻又非常夢幻,充滿了東方異國情調,我對這個題材很有興趣。」
牆紙非紙 水松木、立體刺繡天馬行空
雖然叫作「牆紙」,但其實很多時並非以紙製成。品牌的牆紙主要有兩種做法,分別是手繪和刺繡,張文盈表示在牆紙上繪畫時,其底紙(base paper)傳統上選用優質絲織品,例如中國的生絲絹(平絲)與泰絲。品牌在手繪牆紙上繼承了傳統工筆畫做法,在蘇州設置專門的工作室製作。工筆畫是一種非常工整細緻的中國畫法,除了能在牆紙上以筆法勾勒出精細線條感外,更能運用多層渲染如分染、罩染等技法:畫家塗完一層薄色,待顏料完全乾透後再塗下一層,如此反覆多次,以達至色彩飽和、均勻細膩的效果,或是營造出漸變過渡的色彩。「我們不想局限於傳統18世紀的做法,所以我們在底紙的選材上作出特別嘗試,會使用木皮和水松木,工筆畫的顏料畫在這些材料上會有不同效果,除了為牆紙帶來另類質感,亦為傳統工筆畫帶來新的演繹方式。」
另外,品牌也選用印度刺繡製作,這類型的牆紙材質主要選用絨布、麂皮。張文盈表示,她挑選的刺繡師傅來自高級訂製衣服行業,曾為Oscar de la Renta、Dior、Valentino等高級時裝品牌製作刺繡。那為什麼不選用中國刺繡?她解釋中國刺繡有不同派別,各有特色,以蘇繡(一種非常精細的中國刺繡)為例,材料大部分均使用絲線,並以細密方式刺繡,相對而言未能做到品牌的牆紙設計效果。相比之下,印度刺繡技術同樣種類繁多,材料選用上卻相對豐富自由,能以拉菲草(raffia)、木珠、珠片、珍珠等物料刺繡,而且更為立體,滿足他們天馬行空的創意需求。
防水防霉技術 抵抗潮濕天氣
品牌設計的牆紙均為全人手製作,從製作至上門安裝,需時約3至6個月,每平方米價錢約2000至16,000港元。牆紙上的元素如圖案、材質、顏色等皆能度身訂做。如擔心Lala Curio的牆紙風格突出而難以配搭,亦可選購與牆紙風格相關的延伸產品配搭,如牀頭板、杯碟等。
由於香港天氣潮濕,牆紙的防水、防霉功能等也是大家在購置牆紙時會考量的因素。張文盈表示,製作牆紙的大部分材料皆為天然物料,並無防水防霉等功能,如有需要,可在訂製牆紙時與製作團隊商量,以ProSeal的防水防霉技術,為牆紙增加相關功能。根據她家人分享的經驗,他們在香港家中的牆紙已使用超過6年,只要在潮濕的夏天開着空調,便不會出現牆紙破損的情况。●
Lala Curio
地址:尖沙嘴梳士巴利道 香港半島酒店ML1-3店
網址:https://lalacurio.com
文:彭堦琛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lifeand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