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錫熊:香港經濟雖增長 就業狀况不理想

【明報文章】香港經濟自2023年以來保持着恢復性的擴張,但不少人似乎感受不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好處,消費市道依然低迷,而就業狀况近日更備受關注。
今年第一季本地生產總值(GDP)以實質計,較一年前增長3.1%,亦較2018年第一季高2.8%。為什麼要跟2018年比較?因2018年是香港經濟發展轉折點,地緣風險變得明顯,中美關係日趨緊張,之後香港又經歷社會事件和疫情。
消費模式轉變 非消費疲弱主因
GDP數據顯示,現時香港經濟整體收入已超過2018年的高峰。然而反觀居民的私人消費開支(PCE),近年則持續收縮:今年第一季以實質計,較去年第一季下跌1.1%,亦較2018年第一季低4.7%。由於PCE包含本地居民的境外旅遊開支,已計入港人北上消費在內,所以消費模式的轉變,不是整體私人消費疲弱的主要原因。
整體收入和整體私人消費的背馳,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現象。近年經濟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對外貨物貿易和金融活動,覆蓋面不廣泛。况且這兩個經濟環節的擴張,並未直接帶來新增的就業機會。
進出口貿易的從業員人數,於過去一段長時間都一直下降。統計處綜合住戶調查顯示,2008年有54萬人從事進出口貿易,但2018年降至41萬,2024年更只有28.3萬,今年第二季持續減少至27萬。所以如此,大概有兩個主要原因:過去20多年電腦被普遍採用,報關也電子化,行業內的文書工作大部分已被科技替代;此外,本港轉口愈來愈集中於電子和電腦相關產品,現在總出口中約一半是這些產品。過往是較多元化,20年前這些產品佔總出口約兩成,10年前是三成。轉口產品過於集中,形成出入口業內能夠受惠於出口擴張的公司數目就有限了。
至於金融業,近年約佔GDP的四分之一,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發展得頗理想,這是值得高興的。不過以就業人數而言,2024年金融業僱用26.1萬,只佔總就業人數的7.1%,亦低於2021年的28.8萬人。雖然今年第二季回升至26.8萬人,但金融業受科技和人工智能(AI)影響甚大,今年以來不少國際金融大行均在「瘦身」,這方面的發展需要留意。就業人口中並非很多人可以受惠於金融業蓬勃發展,基層就更難了。
前景不確定 致消費減少
除了經濟增長的覆蓋面不夠廣闊,其他因素亦令不少人缺乏消費信心。於生活環境和工作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加下,憂慮和不安感多了,自然導致儲蓄增加和消費減少。
生活環境和工作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加,大抵來自三方面。第一,世界地緣風險急增,香港開放型經濟面對的挑戰自然不少,這點不需詳述了。第二,物業市場調整何時完結呢?這對中產來說是很牽心的事,香港有超過一半家庭擁有自己物業,而物業是中產主要財富。樓市下調的負面財富效應固然直接削弱消費,樓市前景的不明朗更構成疊加效果。
第三方面是經濟轉型。香港經濟一直都要通過轉型來適應世局變遷,上世紀80年代,當製造業北移,本港工人需要由製造業大量轉移到服務行業。過往結構轉型都是成功的,因為國家正急速崛起,為香港服務業帶來極多工作機會。現在香港面對新一波經濟轉型,以應對數字科技、AI和地緣政局的急劇衝擊。憑着國家做後盾,香港當然可以再次成功轉型;然而在轉型時期,不少人對於能否保住飯碗而產生憂慮,是可以理解的。
應避免基層中產市民過分憂慮不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ngus Deaton在2020年與Anne Case合著《絕望之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Deaths of Despair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當時頗引起關注和討論。書中論述不少美國低學歷的中年白人,在科技發展和經濟全球化導致製造業沒落下被淘汰;雖然美國經濟整體持續增長,惟這些人仍難以重新投入社會。美國社會的分化和總統特朗普得到基層白人支持,跟這情况有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估算,AI會影響或取代40%的工作;有些機構和專家的估算就更大。當然,科技發展也會創造很多有新技能要求的工作職位,但由舊工作崗位轉到新的,不是人人可以適應、人人可以做到。今年7月,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公布的分析指出,去年香港自殺數字是2003年以來最高,當中30至49歲男性自殺率升幅顯著。
Deaton觀察到的絕望情况,是我們在經濟轉型期時應要多加留意的。工作不僅是家庭收入來源,而且不少人是通過工作得到滿足感和尊嚴,亦由工作中感受到社會認同,從而產生對社會的歸屬感。我們應避免基層和中產市民,對工作的穩定性有過分憂慮和不安。
事實上,香港當前整體就業狀况令人關注:今年第二季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是3.5%,較第一季3.2%和一年前的3%為高。新加坡公布失業率時,是分開整體失業率、居民失業率和市民失業率。由於新加坡輸入的外來工人數目頗龐大,這樣的較詳細分類,對了解勞工市場狀况是有用的。
正經歷「無就業式的經濟復蘇」?
本港統計處在網上的統計表,有公布扣除了外籍家庭傭工(外傭)後的香港就業人數和勞動人口。由於外傭人數有30多萬,而在人口老化下,需要外傭照顧老人的家庭亦不斷增加,所以扣除了外傭後的勞工市場數據是有參考價值。今年第二季,扣除外傭後,總就業人數是330.8萬,較一年前減少5.2萬(或1.5%)。作為比較,第一季的按年減幅為6000多人(或0.2%),勞工市場狀况可以說是出現了轉差迹象。由於外傭的失業率是零,第二季在扣除外傭後的失業率約4%(未經季節性調整),較第一季高0.5個百分點,較一年前上升0.7個百分點。
總而言之,雖然經濟有增長,惟居民私人消費開支的收縮已持續一段時間。經濟增長的覆蓋面未夠廣泛,亦未有明顯增加整體就業機會;同時,世界政經格局的不確定性、樓市調整,及經濟結構急速轉型,或令不少人對工作和生活前景產生憂慮,削弱消費信心。近期就業人數萎縮和失業率上升,都顯示情况並不理想。香港是否正經歷一種「無就業式的經濟復蘇」(jobless recovery),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是前政府經濟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錫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