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陳帆川:每日發不到一條稿 仍能付記者10萬人工

發佈於

【明報文章】全球媒體年年裁員,部分自立門戶的記者,收入竟勝過從前。為何讀者對於編採部人數過百、每隔幾分鐘就發一條稿的正規媒體一毛不拔,對於員工人數寥寥無幾的電子報卻大破慳囊?

僅得4人營運的電子報「Popular Information」,預計年收入近100萬美元(約783萬港元);扣除平台服務費,不計其他成本,每名員工平均月入約13萬港元。營運電子報的最大成本不外乎人工、平台費和時間,連辦公室都不用租,一人一台電腦已能夠寫稿。雖然採用新聞圖片或需購買版權,但花費有限。

該電子報由Judd Legum於2018年創立,主打調查新聞和政治分析文章,成立時僅得他一人寫稿,發展至今有50多萬名訂閱者、2萬名付費會員,每年訂閱費約400港元。其實免費訂閱者已可暢讀每周4份電子報;付費會員的福利,不過是在文章下留言、參加群組活動,以及獲得文字答謝。

反璞歸真 遵從最原始新聞價值

Legum表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自媒體不會取代傳統媒體:「有些報道的確需要幾百人才能夠做到,我們做不到。但現實是,大媒體的大部分內容,其實連10個人都用不着。」他認為做電子報就是反璞歸真,遵從最原始的新聞價值,直接跟讀者建立關係,無視演算法和「標題黨」:「這種報道方式失傳良久,主因是賺不到錢,但現在有了賺錢的方法。」

在2008年為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助選的Legum,政治立場明顯,電子報亦充滿自由派色彩,經常報道美國特朗普政府缺失;最近更專門聘請了一名全職記者,每周發布兩份名為「Musk Watch」的電子報,專注報道富豪馬斯克,內容亦是批判為主。

「很多媒體都刻意展現客觀性,但現在愈來愈多讀者希望看到更開放、真實和透明的報道,想了解撰文者的本質……我不會裝客觀,我會將自己的本質和政治背景呈現出來,交由讀者判斷。」但他強調,就算寫文有主觀立場,內容也務必經過查核,以事實為基礎,讀者才有信心。

該電子報的文章標題每多一針見血,例如最近很受歡迎的一篇「Prime Day是個騙局」,揭發亞馬遜(Amazon)很多產品只是秘密抬價,然後裝作減價。文章的留言欄跟其他主流媒體很不一樣——在其他媒體,讀者通常集中討論文章內容、批評亞馬遜,惟在該文章底下,付費會員很多是讚賞記者做得好。

香港以前有好些網媒都享受同等待遇,讀者的感情投放大得願意每月課金。今時今日,讀者的感情和金錢不知流失到哪裏去了;希望不是投放在天天讀報扮有深度見解的YouTuber吧。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