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分子診斷助女生發現花蟹過敏

發佈於

【明報專訊】17歲的周小姐有鼻敏感和濕疹,1歲起對多種魚類敏感,進食後會皮膚痕癢、出疹和腹瀉,但對蝦、蟹等貝類海鮮無過敏反應。她早前到韓國旅行首次吃小量生章魚腳和醬油蟹後出現嚴重過敏徵狀,幸及時注射腎上腺素。昔日敏感評估顯示她對「混合貝類」呈陰性,中大團隊事後為她檢驗對每種蟹致敏原的過敏反應,發現她對花蟹、藍花蟹和大閘蟹的「血藍蛋白」過敏。

周小姐外出用膳時會向侍應查詢菜式食材,避開魚類食物,並會帶備應急藥。她憶述兩個月前到韓國旅行,首次進食小量生章魚腳和醬油蟹,不料十分鐘內出現嘴唇腫脹、喉嚨阻塞及頭暈等嚴重過敏徵狀。她趕回酒店,注射醫生處方的腎上腺素「救命筆」,幸短時間內緩解徵狀。

周小姐2021年到中大接受過敏評估,皮刺測試顯示對「混合魚類」和三文魚試劑過敏呈陽性,但對「混合貝類」呈陰性。中大團隊上周再為她做血液IgE抗體測試,發現對蟹同樣呈陰性,臨牀上可建議進食蟹類。

團隊於是再為她的血液樣本做分子診斷,檢驗對每種蟹致敏原的過敏反應,發現她對花蟹、藍花蟹和大閘蟹的「血藍蛋白」(HC)過敏,而她吃的醬油蟹正是花蟹。由於HC多見於蟹膏,團隊建議她避免吃蟹膏,但仍可食用其他品種的熟蟹肉。

學者:現試劑漏致敏原未完善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衛懿欣解釋,目前市面上的診斷測試因應西方飲食習慣,只能找出對松葉蟹的過敏反應,而製備試劑的方法亦會遺漏重要致敏原,並不完善。因此她說貝類過敏患者需使用特定致敏原做分子診斷,方可得知其對特定食物的過敏情况;今次研究項目的長遠目標是將致敏原IgE抗體的特異診斷普及化,以改善海鮮過敏的臨牀管理。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中大發現皇帝蟹等8種致敏原 助精準診斷 (2025-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