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閻小駿:信念的力量——歷史現場的人文省思

【明報文章】在中國廣袤的山川和悠久歷史裏,信念如一道潛流,貫穿個人心靈的堅韌與文化精神的延續。今年初夏,我有機會隨同全國港澳研究會訪問團前往貴州省參訪研學,親身走訪歷史現場,切身體會那份厚重的文化質感與精神張力。
王陽明龍場悟道 逆境中超越自我
貴州龍場,是一個在中國文化史上因王陽明而聲名卓著的地點。500多年前,王陽明因直言敢諫,被貶龍場。這裏地處偏遠、山高林密,氣候濕潤。初至龍場,是大雨,山路濕滑崎嶇,樹葉滴着水珠,四周蒼翠愈加濃烈。濕氣瀰漫中,行走其間,令人不由自主地放輕腳步,彷彿也進入了一種內省的氛圍。沿着小路前行,便來到著名的「玩易窩」——這是王陽明在龍場謫居時的讀書與修身之所,「穴山麓之窩而讀《易》其間」,見證了陽明先生潛心思索、悟道求真的歲月。
還有幽深的陽明洞,石壁上題刻斑駁,洞內岩縫不時滲出水珠,沿着青苔斑斕的石壁緩緩滑落,空氣中縈繞着難以驅散的濕氣。據說王陽明常在這裏冥思講學,這裏的潮氣彷彿浸潤着歲月,也浸潤着陽明先生孤獨而堅韌的心靈。山洞外雨絲輕灑,洞內一片寧謐,歷史的迴響與自然的氣息在此交融。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是中國思想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幕。他在人生至暗時刻的絕望與孤獨中反思自我,終於「夜聞雞鳴而悟道」,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思想。這種在逆境中自我照見、自我超越的精神,正是中國文化中最深層的信念底色。當我站在龍場遺址,想像那孤燈下獨坐沉思的身影,更能體會陽明先生在流寓中對自身與天地之間關係的重新定位。
信念對王陽明而言,是一種內在的道德自信,是即使外部一切崩潰、孤立無援時,內心依然可以生發光亮的能力。「吾心自有光明月」,這股力量令他在龍場不僅沒有被擊倒,反而完成了精神的自我重建。我想,這也是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不斷自我更新、歷經磨難而不墜的根本原因之一。
婁山關承載靈魂共鳴
車輛穿越蜿蜒山路,來到婁山關。婁山關自古為黔北要隘,站在婁山關頂遠眺,這裏山色壯麗、景致雄奇,既有地理的險峻,也蘊含着文化的深意。婁山關之所以廣為人知,除了險要地勢,更因為長征途中紅軍曾在這裏取得重要勝利,毛澤東也在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詩句中的「雄關」,既是實地,更是象徵。它象徵着人生旅途中的種種險阻,也象徵着精神世界裏的種種考驗。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屬於自己的「婁山關」,有些是外部困難,有些是內心迷茫。面對這些「關口」,究竟是裹足不前,還是選擇「從頭越」,正考驗着一個人的信念與勇氣。
我們站在關口舊道旁,默默讀着石碑上的詩句,不禁想起當年毛澤東於這裏指揮作戰的情境。婁山關所承載的,不僅是歷史之記憶,更是靈魂深處的共鳴。毛澤東詩詞裏的豪邁與坦然,使這一地理關隘超越時空,成為心靈層面的象徵。婁山關帶給我的最大感受,便是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內心有信念,總能跨越前路的重重險阻。
貴州的歷史現場中,還有兩處尤其值得駐足——遵義與苟壩。這裏既見證了歷史的重大轉折,也蘊含着文化深處的信念力量。走進遵義會議舊址,青磚黛瓦、紅木樓梯,牆上懸掛着歷史照片,空氣中仿佛還殘留當年那場激烈討論的餘音。苟壩會議遺址則更加靜謐,四周山林環繞、溪水潺潺。1935年春,毛澤東曾在這裏用一盞馬燈的光芒,照亮中國工農紅軍的正確前進方向。
置身兩處歷史現場,能夠切身感受到,這裏所講述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人類在困頓時刻的共同經驗——當外部環境極端惡劣、前路未卜時,真正能夠支撐人們做出正確選擇的,往往不是一時之勇氣,而是信念的積澱與理性的堅守。信念並非單一力量,而是理性、情感、傳承與責任的綜合體。它既有個體的篤定,也有集體的共鳴,更有時代的召喚。
「天眼之父」廿載堅持 建成現代奇觀
如果說歷史現場帶給我們的是厚重與思索,那麼現代科技則賦予信念新的內涵和拓展。在貴州平塘,有這樣一座舉世矚目的現代奇觀——中國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它靜靜地鑲嵌在群山之中,如同仰望宇宙的明眸,凝視着人類對未知世界的無盡追尋。
參訪天眼工程,是令人震撼的現代體驗。從科學層面看,FAST的建成是技術突破、集體智慧與長期堅守的結晶。惟更令我感動的是,「人民科學家」南仁東帶領團隊20餘年的堅持。從選址、設計、建設到營運,困難與質疑始終相伴,孤獨常常如影隨形;正是因為南仁東對理想的執著、對科學的信仰,中國天眼最終凝聚成為人類仰望星空的巨大目光。
南仁東的經歷,讓我聯想到王陽明在龍場的堅守——他們都曾在近乎孤絕的環境中,對理想與信念執著追求。1990年代初,南仁東提出建造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時,外界多有不解。項目初期資源匱乏,他不得不四處奔走,獨自面對重重困難。FAST選址於貴州深山,環境艱苦,南仁東幾乎全年駐守工地,長期遠離家人,身心飽受考驗。即使重病在身,他依然堅守崗位,默默承受壓力與孤寂。
這份信念,既蘊含家國情懷,也體現對知識的敬畏和對未知的熱愛。南仁東之所以能夠在孤寂與艱難中堅定前行,正是因為他將理想化為行動、把信念落實於日常——「知」與「行」在他身上從未分離。我想,「知行合一」不僅是陽明心學的哲學命題,更成為南仁東人生的航標,指引着前行方向。也正因如此,我堅信,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支撐中國人不斷前行的,始終是內心的光明,以及對理想與行動的執著。
中國文化信念 是柔韌堅定的力量
回望這段難忘的貴州之行,無論是龍場的靜謐、婁山關的雄奇、遵義的厚重、苟壩的燈火,還是天眼的壯觀,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都是信念在不同時空中的閃光。它不是高調的宣示,也不是外在的壓力,而是悄然流淌的靜水深流。信念令我們在歷史長河中不迷失方向,在現代社會的喧囂裏保持安定,在個體生命的旅途上收穫成長。
中國文化深處的信念,是柔韌而堅定的力量。它不為一時一地的成敗所動搖,也不因外部環境改變而消散。正是這樣的信念,使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龍場」與「婁山關」前,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本心光明,並以篤定的心仰望星空,邁步前行。信念的力量,是歷史的燈塔,是文化的底色,也是現代人心靈的依靠。願我們都能夠珍惜這份來自傳統、來自土地、來自內心深處的信念,在個人成長與家國發展交織的時代裏,彼此守望,共同走向更新、更好、更遠的未來。
作者是港大中國制度研究中心總監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閻小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