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
薛偉傑:國產客機超齡服役墜毁 揭露俄羅斯航空業困境

【明報專訊】俄羅斯一架民航機日前在偏遠的遠東地區墜毁,機上49人全部死亡。墜機意外暴露了俄羅斯民航產業在外國制裁、維修保障能力低下、經濟壓力、國產替代進展未如人意的情形下,又要頑固堅持大國面子的困境。
1976年生產 適航證延長至2036年
7月24日,在俄羅斯遠東地區阿穆爾州,一架「安24」(An-24)型客機在滕達市機場附近墜毁,機上49人,包括43名乘客和6名機組成員,全部罹難。俄羅斯官方初步將這宗意外歸咎為「惡劣天氣和機組操作失誤」。但媒體和航空業人士普遍質疑,指這是謊言。
根據公開資料,「安24」渦輪螺旋槳支線客機在1958年開始設計,1960年4月首次試飛,1963年9月進入航線使用,1978年停產,累積生產約1100多架。除了向前蘇聯民航交付700多架之外,亦向12個國家的航空公司出口130架。此外,前蘇聯、東歐、中東等17個國家的空軍亦一共採購了260多架。
「安24」自面世以來,在全球一共發生過159宗事故(可能未計這次),帶走2134條生命,其事故率比現代客機至少高出幾倍至10倍以上。有說「安24」本身就有不少設計缺陷,例如:缺乏近地警告系統和風切變偵測裝置,其機械儀表在惡劣天氣下的誤讀率比電子儀表高出3倍等。但令人意外的正是,這款飛機既有設計缺陷,又早已在1978年停產,俄羅斯怎麼還在經常使用?
據報道,這架失事的「安24」是在1976年生產,已經有49年歷史,遠超一般民航機最多使用30年的標準。更令人震驚的是,原來俄羅斯相關部門近年強行批准,將一批本來已嚴重超齡服役的「安24」適航證有效期延長至2036年,當中包括這架失事的「安24」。換句話說,這架「安24」若不失事,將會使用至60年歷史。
歐美制裁礙俄國產客機發展
媒體批評,這種「空中活化石」墜毁並非偶然,而是俄羅斯民航體系在外國制裁、維護能力低下、經濟壓力、國產替代進展未如人意等多重夾擊下,又要頑固堅持大國面子而必然累積爆發的系統性危機。
其實,自從2014年初攻佔克里米亞後,歐美迅速對俄羅斯進行一系列經濟制裁和技術禁運,包括停止為俄羅斯兩款新型國產客機SSJ100支線客機和MS-21-310幹線客機,供應發動機和航電系統等關鍵零部件。
到2022年2月底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美加碼制裁,對俄羅斯擁有的空中巴士和波音客機也斷供零部件,以及停止一切技術支援。
俄航空業67%客機仍為歐美產品
本來相隔了8年,照道理俄羅斯的國產客機應該已改用國產零部件來代替歐美零部件,開始大量生產,但事實並非如此。
根據俄羅斯的統計,在2022年4月,該國一共有1101架客機,其中歐美製造客機為738架,比例達67%;俄羅斯國產客機為363架,比例為33%。
更令人吃驚的是,原來歐美製造客機居然佔了俄羅斯民航業運載旅客總人次的95%。因為俄羅斯使用的空中巴士和波音客機都是中程和遠程的幹線客機,載客量較多。俄羅斯國產客機,卻全部都是短程幹線客機、支線客機及更小型的通用飛機。
歐美零部件供應一中斷,俄羅斯境內738架歐美製造客機迅即有三分之一停在機場,餘下三分之二,基本上也是靠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來維持飛行。
俄國產客機計劃進展未如人意
為了應對問題,2022年6月27日,俄羅斯政府批准了《2030年俄羅斯聯邦航空運輸業發展綜合規劃》,計劃在未來7年撥款7700億盧布(約745億港元)。其中4000億盧布(約387億港元)直接用於支持俄羅斯國產客機的製造,計劃到2030年要累積生產和交付1036架國產客機,包括142架「SSJ100支線客機」、70架「伊爾114-300」渦槳支線客機,270架「MS-21-310」幹線客機、70架「圖214」幹線客機、12架「伊爾96-300」遠程寬體客機,以及472架比支線客機更小型的通用飛機。
然而,又過了3年多,俄羅斯國產客機大計進展仍是未如人意。本來應是技術最成熟的「SSJ100」噴射支線客機和「MS-21-310」噴射幹線客機,仍然是無影無踪。至於技術門檻較低、似是取代老舊「安24」的「伊爾114-300」渦槳支線客機,亦因為原型機墜毁,令進度推遲兩年,其交付時間延遲至2026年。
中國早應單獨發展C929
一方面是欠缺技術能力和資金,另一方面,龐大國土的交通需求又不能完全中斷。於是,普京政府不顧一切,為俄羅斯民航體系的調整和國產替代來爭取「喘息時間」。
這也再次印證了中國和俄羅斯拆伙,單獨發展C929為明智之舉,甚至早就應該下定決心,否則,整個項目除了進度遙遙無期之外,也會被俄羅斯的航空安全紀錄和印象拖累。中國甚至要認真考慮,是否真的讓俄羅斯企業製造C929的零部件。
明報記者 薛偉傑
[科技觀潮]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技術取勝:上海復旦31.7元阻力大 (2025-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