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姚鈴、夏傳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推動中歐經貿關係新發展

【明報文章】第25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7月24日在北京舉行。儘管會前雙方政治和經貿氣氛較緊張,但會晤裏雙方開誠布公地表達了各自對雙邊關係、國際形勢的看法。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中歐關係的未來發展,提出3點主張,強調努力開闢中歐關係更加光明的下一個50年,歐方對此表示認同。雙方克服阻力發表《中歐領導人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為處於變亂交織之國際形勢下的中歐關係(特別是中歐經貿關係)發展指明了方向。
中歐經貿50年 發展迅速韌性強
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和地緣政治矛盾,雙方經貿關係的本質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建交50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中歐經貿合作符合雙方利益。雙方之間因經貿往來而形成的相互依賴,帶來的不是風險,而是共同發展。進入新世紀,中歐經貿關係經受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2009年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2020年後的3年新冠疫情等重大考驗,仍然保持發展勢頭,呈現強大韌性。
目前,每天有超過21億美元商品和3.3億美元的服務在中歐之間流動。中歐產業鏈、供應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關係,不斷增強。在車輛、生物醫藥、原材料、光伏、電子產品等產供鏈中,中國和歐盟各有優勢、相互補充。
歐洲企業對華投資,促進了中國發展,同時也從中國的開放發展中,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紅利。如今,中歐相互投資日趨平衡發展。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給寶馬、平治、大眾等歐洲企業,帶來超過三分之一的全球銷售額。
歐洲企業對華合作模式,也在轉型升級:從最初依賴中國市場廉價勞動力,賺取較高貿易利潤,發展到「在中國為中國」,再到「在中國為全球」,於中國市場的投資和生產持續擴大。可以說,當前中歐經貿關係的紐帶仍然堅固,對中歐關係的「壓艙石」作用並未改變。
歐盟對華經貿去風險
雙邊仍然有廣泛共識
受全球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中歐經貿關係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國際經貿環境深刻變化,世界經濟和全球貿易增長放緩,中美博弈和地緣競爭加劇,泛安全化及民粹主義、保護主義抬頭,導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另一方面,中國與歐盟在經貿領域的競爭力逐漸逆轉。2024年9月,歐盟發布《歐洲競爭力的未來》,承認「在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數字技術前沿領域,已嚴重落後美國和中國」。
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光伏、鋰電池產量,佔比均超過全球70%;在歐洲最早倡導的綠色轉型領域,其綠色產業規模已遠遠落後中國。對此,歐盟極為不適、充滿焦慮,因而在對華關係裏更加突出「經濟競爭者」、「制度性對手」的一面,不斷完善對華「去風險」政策工具,限制中國企業投資歐洲關鍵基礎設施、限制敏感性的關鍵技術對華投資、對原產於中國的電動車徵收反補貼稅、限制中國醫療器械企業參與歐盟公共採購招標或投標、對中國一系列產品發起貿易救濟調查等。
與此同時,在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和國際貿易規則、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等全球挑戰方面,歐盟同中國具有較多共識。
兩大經濟體引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決定於今年11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30次締約方大會(COP30)之前,提交各自的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NDCs)承諾。中歐聯合其他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建立「多方臨時上訴仲裁安排」,為恢復世貿組織三大核心功能之一的解決爭端機制提供了方案;攜手推動世貿組織成立後的首份多邊貿易協定《貿易便利化協定》生效實施;推動達成《電子商務協定》等,在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歐綠色合作領航
促進經貿關係新篇
美國特朗普政府濫施關稅的影響,嚴重衝擊國際貿易秩序,使世界經濟增長陷入重重困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今年世界經濟增速僅為2.8%,遠低於3.7%的20年長期增長水平。世貿組織也預測:今年全球貿易將下跌0.2%,可能陷入衰退。疊加俄烏戰爭持續、中東局勢緊張等因素,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處於極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之中。
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同為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的支持者、受益者,歐盟與中國合作,能夠給世界經濟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最大助力,為世界提供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中方將歐盟視為增長伙伴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伙伴;歐方對華「三重定位」,也有將中國視為合作伙伴的一面。這是中歐經貿維繫伙伴關係構架的政治基礎。第25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期間發布的《中歐領導人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指出,「中歐綠色伙伴關係是中歐伙伴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推動中歐經貿關係實現新發展的重要方向。2020年9月中歐領導人會晤,決定打造中歐綠色合作伙伴關係,5年來中歐雙方舉行了6次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圍繞綠色伙伴關係達成一系列務實成果。
對於下一個50年的中歐經貿關係發展,歐方最重要的是摒棄「零和思維」及「負和思維」,將經貿問題回歸經濟本身。雙方當下可以中歐綠色伙伴關係為引領,鞏固伙伴關係定位,擴大相互開放,拓展新的合作增長點,加強全球經濟治理合作,共同開闢中歐關係更加光明的下一個50年。
作者姚鈴是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夏傳信是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姚鈴、夏傳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