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中歐關係 多按綠燈

【明報文章】作為中歐建交50周年的重要議程,第25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上周在北京舉行。在中歐關係時有風浪、「唱衰」中歐論調泛起的背景下,筆者倒是從近期中歐商界加強相知相「鏈」、中歐最高層保持當面接觸等方面,看到中歐關係「複雜中的韌性」,以及中歐合作的底子。
7月24日中歐企業家座談會上,近60名中歐商會和企業負責人亮相。中國知名儲能企業寧德時代、電商物流巨頭京東、法國藥企賽諾菲(Sanofi)、德國軟件供應商思愛普(SAP)等,不僅是中歐各自隊列裏最具實力的頭部企業代表,也是中歐之間逾9300億美元雙邊貿易總額(包含服務貿易)、累計2600億美元雙邊投資的深度參與者和財富創造者。
據報,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成為座談會「人氣王」之一,歐盟商會秘書長特意找他合影,瑞典貨車製造商Scania負責人找他探討重型卡車電氣化。
寧德時代在歐洲頗有名氣,寶馬、奧迪推出的新能源車上,安裝着寧德時代的電池。目前,寧德時代以在德國等地砸重金設廠的方式打開歐洲市場,其儲能系統通過與歐企合作的方式引入歐盟市場,可謂中歐綠色產業協作、產供鏈對接的先行者。而其「超高人氣」與入歐曲線之路,也正如一個縮影,展現中國科技企業在歐盟供應鏈本土化規制與龐大社會需求空間之間的變通和負重前行,積累起「中國創新」在歐洲的好口碑。
合作大於競爭 共識多於分歧
除了綠色經濟,數字經濟、服務貿易、人工智能(AI)均是中歐經貿合作的新增長點。德國SAP公司擅長以商業AI賦能企業管理,過去一個季度在中華區新增多家客戶,包括阿里巴巴這樣的中國科技名企,印證中國服務業開放度。京東電商平台幫助歐洲品牌提升銷售業績,同時還在歐洲佈局數十個智能化海外倉;服務歐洲消費者的「歐版京東」開始試營運,助力改善當地電商產業生態,且顧及歐方對供應鏈本土化的關切。
這些活躍在中歐關係一線的企業,既對中歐大氣候有敏銳感知,也是中歐經貿合作、經濟全球化的身體力行者。每家企業背後,在鏈接對方市場時,或多或少遇過順境與逆旅,但一直保持突圍與進取,代表它們對開放經濟、互利共贏、全球化這些常識的信仰,也一筆筆加深中歐關係「合作大於競爭,共識多於分歧」的底色。
不久前的第三屆鏈博會上,歐洲企業與中國供應商乃至第三方企業打造互補式供應鏈的案例,比比皆是。法國空中巴士公司的飛機製造,離不開中國鈦材料;德國企業博世(Bosch),與中國智駕公司協同搞產品研發;歐洲化工巨頭巴斯夫(BASF),與中國等多國企業開發綠色環保包裝。
這些中歐供應鏈環環互鏈、複雜相嵌的具體可感的故事,還有英偉達CEO(行政總裁)關於全球供應鏈無法因地緣政治割裂的大實話,能否令歐洲保守主義者、政客從「恐中」的情緒化反應,回到真實相連的世界?
歐盟推行「去風險」 商界發揮應變智慧
商業力量嗅覺靈敏,永遠不缺破局者。近年歐盟推行供應鏈「去風險」與本地化,汽車行業、光伏組件首當其衝,中東歐崛起成為歐洲「近岸外包」的高地,不少中企希望借助中東歐開拓西歐市場。比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均選擇於匈牙利建廠,中國光伏企業在波蘭、土耳其等國建造組件廠。於中東歐國家擁有土地和服務優勢的歐洲工業科技園區(CTP),能夠向入駐方提供跨境生產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今年首度參加鏈博會即收到大量中企諮詢。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是中歐商界應變的智慧,也是共同因應歐盟政策所發掘的新商機,為經受「卡殼」(不順暢)之虞的中歐經貿繼續按下綠燈。
歐盟終究保留最基本的清醒
「合作者」、「競爭者」、「制度性對手」是歐盟對中國的三重定位,即便當前大西洋關係近乎破碎、美歐關稅前景極不明朗,歐盟近期依舊以遏華負面言論、採購設限、制裁中企等方式向美國納「投名狀」。說着最狠的話、使着不留情的手段,但歐盟終究也保留着最基本的一份人間清醒:在綠色發展議題上,退出氣候協議、主打石化燃料的美國,根本靠不住。
此番中歐峰會,雙方簽署《中歐領導人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可以說將中歐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固定下來,落定中歐合作拼圖最堅實的一塊。
北京方面曾如此評價歐盟對華「三重定位」:就像汽車開到路口,紅燈、黃燈、綠燈同時亮起,難免擁堵或出事故。中歐兩個國際社會「大個子」,若要以互相舒適的姿態來成就彼此、照亮世界,需要務實的中歐商界自下而上多按綠燈,亦需要中歐決策高層「抬望眼」、自上而下多按綠燈。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