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阮穎嫻:網約車制度設計需靈活

【明報文章】香港政府最近就網約共乘服務(即網約車)提出規管框架,千呼萬喚始出爐,標誌着本港「智慧出行」發展邁向新里程。作為長期關注交通政策和創新出行的持份者,我樂見政府願意正面回應社會需求,並以安全為本,提出一系列建議措施,讓網約車行業得以合法化及規範化,保障乘客及司機的權益。這一步確實值得肯定。
不過,在歡迎之餘,我們亦需審慎分析現時擬議框架的細節,確保制度兼顧行業彈性、司機生計及乘客便利,真正回應市民多元出行的實際需要。
規管網約車之立法建議(「框架」)的第一大目標,為「以民為本、安全出行」。內容圍繞平台、司機及車輛三大主體,確立明確發牌和管理制度,為網約車市場提供法規依據。
框架擬規定,網約車平台必須在香港註冊,專責監察司機質素、處理投訴,確保服務水平。當局對平台設有財力與資本門檻,但無數目限制,只要有興趣的財團就可以申請牌照,有效期為5年並可續期。無平台數目上限,讓競爭者自由進出,是好事。
網約車輛須申請網約車牌照,遵守檢驗與保險等規定,配額將設上限。網約車輛牌照有效期1年,可續期,最多5年。網約車司機則須通過資歷與行為審查、年齡要求(21歲或以上)、持合資格駕照及通過行業考核,數量無限制,有效期為5年,可續期。
配額制度欠彈性 或成瓶頸
雖然政府強調現階段未為網約車設定明確數量上限,會於日後才處理具體規管安排,惟配合其他新規例的落實,例如車輛許可證、牌照申請程序、申請費用及年檢要求,事實上已經對網約車司機的數量造成限制,令行業彈性大打折扣。
網約車原本以高度彈性為賣點,司機可以按個人時間靈活駕駛,應對即時及高峰時段交通需求。若然制度過於僵化,不僅削弱服務彈性,更可能成為運力供應的潛在瓶頸,影響整體交通流動。
要符合「以民為本」,規管之後,網約車的數量不應該比現在少,不然,市民會少了選擇。香港現有的士因牌照限制,繁忙時間難以召車,服務質素參差。本身網約車可以補這個漏洞,但配額與車齡雙重限制,恐導致網約車司機減少,乘客等候時間延長、車費上升,出行不便,與政府提升交通便利的初衷背道而馳,亦重蹈本地的士供應短缺之覆轍,難以發揮共乘服務的彈性與即時調節優勢。
限制車齡 削減供應
政府方案擬規定,申請網約車牌照時,車齡不得超過7年,且須每年檢查。首先,兼職司機難以負擔頻繁換車,恐令大量兼職司機退出,削弱網約車供應及行業彈性。
其次,香港的士無強制退役車齡限制,現時平均車齡約8年。如果以網約車的要求,平均來說,香港的士都要拿去「劏」了。以「安全出行」去衡量,即是平均來說,香港的士就是一輛隨時在路中心「拋錨」的「危險機器」。這樣做亦令人覺得,運輸署對自己的驗車制度沒有信心。倘若運輸署驗車制度可靠,其實可以跟的士一樣,不設車齡上限。網約車有限車齡,的士沒有,亦令大眾覺得的士是「又殘又舊的次等交通工具」,削弱的士競爭力,其實對的士之聲譽也不好。網約車的7年規管期,亦可能加快車主換車,並不環保。
另外,網約車司機多為兼職,平台營運模式高度彈性,司機可以按個人時間安排上線或離線。調查顯示,香港六成Uber司機每周駕駛不足20個小時,與全職的士司機形成鮮明對比。若然配額、車齡、牌照條件太嚴,將打擊以兼職為主的網約車司機群體,令本地共乘市場失去最大活力。中國大陸經濟不景,網約車司機成「人力蓄水池」,讓人可維持生計,促進社會和諧。香港就業市場前景不明朗,面對外勞衝擊,若跟當局框架規管之後,香港這些司機有可能失去幫補生計的機會。
配合共乘特性 靈活動態規管
規管框架應該因應網約共乘的性質,為司機及乘客提供最大靈活度。規管應該以安全為本,重點落在車輛年度檢查及保險,而非僅以車齡為準;並建議保險及牌費可以按駕駛時數調整,減輕兼職司機負擔,保障司機數量。以高峰或大型活動期間為例,啟德郵輪碼頭曾經傳出郵輪落客無車出市區,遊客鼓譟。的士司機不肯入去做生意,網約車可以幫助解決。動態規管,而非一刀切硬性設上限,符合網約車特性及當初引入網約車的原意。
香港就推動網約共乘規管,踏出重要一步,值得肯定。但設計制度時,必須跳出傳統牌照思維,回應市民對靈活、便利及多元出行的實際需求,切勿因過嚴規限,重蹈的士供應僵化之覆轍。筆者期望政府日後細化框架時,能夠聽取業界及公眾意見,制訂更科學、靈活和貼地的安排,讓香港智慧出行真正惠及每一個市民。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阮穎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