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精神健康:基金會架橋樑 推正向家庭教育 觀影反思教養 走進孩子心

【明報專訊】生活壓力不止出現在成年人身上,其實小朋友面對學業、家庭、社交等問題,同樣有可能出現焦慮與不安。我們常說要小朋友有抗逆能力,但應從何做起?培育兒童精神健康,父母和學校從來都擔當重要角色,全方位協作平台愛望基金願意作為彼此的橋樑,把兒童、家長和學校連結,透過不同層面的活動,讓下一代愉快成長,擁有健康身心。
活動結合專家分享、藝術工作坊
周六早上,一班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下稱全完第二小學)的家長和學生齊集學校禮堂,欣賞微電影《留聲》。這齣曾在第六屆香港兒童國際電影節上映的香港電影,講述10歲的光仔面對讀書壓力、嫲嫲離世及經常吵架的爸媽,感到人生不快樂,他往往在晚上無法入睡,最後更離家出走。可幸最後故事有個感人的結局,也戳中不少父母的淚點。影片播放完畢,家長參加者在反思與孩子相處點滴和親子關係的同時,活動主辦機構愛望基金(The WEMP Foundation,下稱WEMP)更請來資深兒童及家庭教育專家、港大社會科學碩士余德淳前來分享教養心得;而另一邊廂,孩子看完電影後走進課室,在專業導師包括註冊音樂、藝術治療師帶領下透過藝術創作去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近年教育局積極推行正向教育及4Rs(休息、放鬆、人際關係及抗逆力)精神健康,不少學校亦大力支持。像全完第二小學於周六安排WEMP舉辦的活動給全校家長和學生參與,平日亦定期開展家校茶敘及親子活動,舉辦教養、情緒支援等不同主題工作坊、講座,還有家訪等。對於今次活動,校長謝家盈認為即使周六是家長的「黃金時間」,仍然有不少家長積極參與,特別在放映會後的互動教養分享中,不少家長表現主動,表示有很大反思,她感到十分難得。「我自己也是媽媽,這齣電影對我的衝擊也很大,因為父母總希望小朋友在不同階段能達至某些水平,所以每次測驗考試後總會問『你考成點?』,但其實學業以外,孩子可能正面對不同困難,而我們又很少跟他們就那方面去溝通。小朋友上學,跟我們大人上班一樣會累,家長何不抱一抱他、問一問他是否累了,理解多一點他們內心需要?」
家校同行 理解孩子內心需要
謝家盈十分重視家長教育和家校合作,她指疫情後世界變得太快,對於如何跟孩子「well conncet」,家長有時也不知從何入手,「其實很多家長很愛惜小朋友,又肯去學,所以我更想推行家長教育,特別是正向教育,如我們有定期的家校茶敘,我會親自去跟家長分享,有時是親子閱讀心得,有時單純聊天,通常都是媽媽們參與。其實媽媽最需要什麼,就是有共鳴,因我也有女兒,是過來人,可與她們分享。我覺得有時家長也只是需要一個同行者,有人可以拍拍你膊頭鼓勵你,這個角色希望學校可以做到,因為教養若能家長學校同步配合,相信小朋友無論在學習或品格成長都更好」。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64期]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愛望基金:策劃音樂劇中學巡迴 鼓勵學生表達 (2025-07-29)
家長心聲:重視家校活動 專家分享被點醒 (2025-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