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葛鴻雲:從資訊不對稱 再論東鐵線頭等座

發佈於

【明報文章】去年8月15日,筆者於本版撰文〈東鐵線頭等座與香港好客之道〉,探討旅客因不熟悉規則而誤入東鐵頭等車廂遭罰款的現象。文章刊出後引起港鐵公司關注。事實上筆者觀察到,去年9月初港鐵確有改善措施:查票團隊由原先4人一隊改為2人一組,執勤態度亦明顯轉變,甚至主動提醒乘客「須先拍卡」。此等回應值得肯定,顯示港鐵願聆聽民意並付諸行動。然而這項改進似乎僅屬短期試驗:至12月,查票模式看來恢復原有安排,未能持續優化,更出現6人小隊巡邏。及至今年,情况更近乎「復原」至去年9月前的狀態,再難察見積極變化。

筆者兩度致函港鐵查詢詳情,首封電郵於去年8月26日獲電話回覆,次封電郵則至去年10月17日得書面答覆。筆者原希望港鐵能夠提供頭等車廂罰款數據(如受罰人數、金額),以便後續分析,惟港鐵以「涉及內部資料」為由拒絕披露。

港鐵在回郵強調,東鐵線月台頭等車廂候車區域、「頭等核准器」周邊的樁柱、地面及車廂頂部,均標有清晰中英文「頭等車廂」字樣。然而問題關鍵不在於標示是否「存在」,而在於其設計是否符合直覺認知、位置是否便於乘客操作。

深圳地鐵分隔候車區 值得借鑑

以現行配置為例,東鐵線頭等車廂位於列車中部,月台上「頭等核准器」樁柱設於遠離車門的位置。這種設計上的割裂,令使用流程變得迂迴。即便是經常乘頭等座的乘客,匆忙時也常需刻意尋找拍卡點,更遑論初次搭乘的旅客。若能夠將月台核准器直接設於車門旁,讓拍卡動作與上車行為自然結合,不僅可以強化「進入頭等須先確認」的認知連結,更能夠有效降低無心之過。

這方面,一河之隔的深圳地鐵提供了值得借鑑的範例。深圳地鐵11號線的商務車廂(類似東鐵頭等座)設於列車最前端,並在月台上以圍擋明確劃分專屬候車區(圖1)。乘客須在圍擋入口處另行拍卡或掃碼,並有工作人員協助。此外,商務車廂與普通車廂之間設有隔門,杜絕車內誤入的可能。儘管圍擋設計或影響美觀,但從根本上解決了資訊不對稱問題——透過空間區隔,直接告知乘客「此為付費車廂,須從專用入口進出」。

北京大興機場快線更進一步,在安檢前便區分「普通通道」與「商務通道」,徹底避免乘客於月台層才發現差異。此設計比深圳地鐵更徹底,從源頭杜絕誤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東鐵線作為連接內地與香港的重要口岸線,羅湖與落馬洲站尤應優先改善。港鐵可參考深圳模式,至少於此兩站實施以下措施:以圍擋明確劃出頭等車廂候車區,並設置專用拍卡點;安排專人駐守協助,尤其協助不熟悉規定的旅客;優化月台「頭等核准器」位置,確保其緊鄰車門,減少混淆。

若港鐵能夠採納上述建議,不僅可提升旅客體驗,更能夠減少無心之過的罰款爭議,真正體現「世界級公共交通系統」應有的細膩與包容。

東鐵告示設計 有改進空間

港鐵公司另外回應表示,車廂內多處當眼位置都貼有告示,提醒乘客使用頭等車廂須持有效頭等車票,否則會被徵收1000元違例附加費。筆者觀察,這些告示確實存在,但設計上仍有改進空間。其中一款告示採用卡通形式設計(圖2),中間是一個作思考狀的人物形象,左右兩側以對比方式呈現資訊:左側以疑問句形式寫着「有效頭等車票?」,並附綠色剔號;右側標示「違例附加費$1,000?」,並附紅色交叉。告示下方文字寫道:「梗係用有效頭等車票啦!用八達通,記得上車前拍卡呀!」

這種互動式設計,本意是好的,希望通過提問方式引發乘客思考。惟從實際效果來看,疑問句形式反而可能增加乘客的理解負擔。對於趕時間或不想多思考的乘客來說,直截了當的陳述方式會更有效。

筆者建議可改為更直接的表述,例如「乘坐頭等車廂,請使用有效車票。無效車票將被徵收1000港元附加費。使用八達通乘客,請在上車前拍卡」。此外,「違例附加費」這個專業術語對一般乘客來說較難理解,建議改用「罰款」等更通俗易懂的詞語。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雖然車廂內貼有多達五六款不同提示標示,惟最重要的「頭等車廂內不設補票」這項關鍵資訊,卻只在車頂以較小字體標示。這導致很多乘客進入頭等車廂後才發現無法補票,為時已晚。這些提醒標示,應該設於乘客進入車廂前的顯眼位置,才能夠真正發揮作用。現有標示雖數量眾多,但因擺放位置不當,實際效果大打折扣。

打造東鐵成為「友善入境第一站」

早前有媒體報道指香港公共交通系統獲評全球第一,高達98%受訪者對其給予正面評價(註)。筆者對此深感認同,也為本港有如此高效公共交通體系而自豪。不過,卓越之中仍有改進空間。東鐵線作為連接內地與香港的重要口岸線,更是旅客抵港通關後接觸的首項本地服務,其體驗品質至關重要。香港既以「最佳公共交通」為傲,更應把握此優勢,將東鐵線打造成「友善入境第一站」。倘旅客因資訊不足誤闖頭等車廂,尚未踏足維港,便因罰款蒙受經濟損失,實屬遺憾。

此外,港鐵作為上市公共事業機構,可參照政府公開罰款數據的做法,披露頭等車廂罰款等資料,正如政府財政預算案詳列交通違例罰款收入(2024/25年度達8.4億元)。此類數據不涉商業敏感資訊,若能夠公開,既可強化公眾對公共事業機構「公共利益」的監督,亦能彰顯公司管治水平,何樂而不為。

註:〈全球「最佳公共交通系統」排名出爐 香港勇奪世一 中國城市霸榜〉,2025年3月25日「香港01」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高級講師、環球經濟與金融課程聯合課程主任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葛鴻雲]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