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預警未阻重大傷亡 政府需尋疏漏

發佈於

【明報專訊】作為中國一線城市,首都北京近日的暴雨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眼下,北京媒體已聚焦官方如何救災、如何安置災民等正能量故事;至於30條人命是如何失去的,迄今未披露。與官媒角度不同,網民關注的是當局在對自然災害的防範預警及救援方面,是否還存在疏漏。

「4天落一年雨」解釋非大眾想聽

據氣象專家的說法,北京的平均年降水在600毫米左右,近日543.4毫米的降雨量相當於「4天下了近一年的雨」。專家解釋,副熱帶高壓穩定盤踞在異常偏北的區域,華北處於副熱帶高壓的邊緣,暖濕氣流非常強盛並持續傳輸水汽、加上颱風助力水汽輸送,令華北一帶易於出現暴雨;再疊加北京山區地勢問題,暖濕氣流在山前抬升,進而形成列車效應,降水連續而猛烈。

實際上,目前普羅大眾想聽的不是專業解釋,而是追問災難來臨之前,政府何為?這次北京官方多次發布預警信息,並派出救援隊伍轉移危險地帶的民眾,最後更升級為全市最高級別應急響應。但可惜仍然傷亡慘重。

有評論指出,山區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由於「極端洪水」不常有,人們在預警面前仍然不願輕易離家疏散,也是導致人命傷亡的一個原因。

不過,早在2000年初,北京號稱已經建成「網格化」的社會服務管理模式。在智能手機時代,網格化精細程度應用到社會管理時無往不利。在兩年前,7•31北京暴雨同樣造成30多人死亡,殷鑑不遠,在一座現代化城市中,如何在自然災害來臨時,最大限度確保民眾性命及財產安全,是治理者必須擔負起的責任。

明報記者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京雨災重創山區 至少30死撤8萬人 路橋損毁 百村斷水電通訊 軍警入山搜救 (2025-07-30)

村民憶洪水瞬至漫胸 母哭說動不了活不了 (2025-07-30)

華北水災 天津薊州70年最大山洪 (2025-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