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羅健熙:中庸不平庸 處事忌過龍

發佈於

【明報文章】由2021年7月開始,民主黨每周在《明報》評論版都有文章,我則負責每兩星期一篇。這篇將會是恒常定期稿件的最後一篇。我在這4年間的60多篇文章,記錄了香港經歷的大小事,以及我在當下的觀察與思考。或許我仍是老派一點,總覺得刊載過的文字,不會輕易在數碼洪流中消失,所以特別感謝明報安排刊登文章,也感謝讀者的包容與支持。觀點或有分歧,但這份多元與尊重,正是香港最值得珍惜的價值之一。

中庸價值 值得守護

我初踏足政壇,便已知道商業電台內懸掛的一幅對聯:話到口中留幾句,理從是處讓三分。這句話對我影響深遠,從政這近20年來時常記在心中。

其實這種「中庸」精神,在華人文化裏早已根深柢固。「過猶不及」、「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等箴言,無論對個人修養還是政府施政,皆強調張弛有度、避免偏激,至今仍具啟示。

香港是個大熔爐,容納不同背景、信念和價值觀的人共處一城。這份包容與開放也體現了「中庸」的大智慧,成就了香港的繁榮盛世。即使時移世易,我始終認為這些價值依然值得守護。

近年政府施政給市民的一大印象,是「向北望」的傾向明顯。我從沒反對香港與內地城市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交流,也明白大灣區融合是國家策略。但我反覆強調的是,於融合過程中,香港與其他內地城市也存在競爭關係(正如內地各城市之間也必然互相競爭);香港政府應在過程中思考,如何維持甚至擴大香港優勢與特點。於複雜的地緣政治與衝突中,香港角色與內地其他城市比較,有何獨特之處?一國兩制給香港的彈性可以如何強化、加以運用,創造出對香港甚至中國都更有利的條件?

例如內地已稍為鬆動的進口日本水產禁令,香港官員有沒有向中央政府主動建議,或可先在港以加強檢測措施放行,以示差異與彈性?當年內地以食品安全和檢疫為由,變相停止進口澳洲龍蝦,結果大量龍蝦轉往香港銷售,不也正正證明香港與內地政策可以有差異嗎?近期備受關注的輸入外勞政策,本地飲食業基層員工不滿公司因聘請外勞而令港人被解僱或不再聘任,政府有何具體回應?

又例如大專院校「國際生」當中,內地生比例壓倒性地多於其他地區學生,這樣會否過於單一,甚或對大專院校內的多元化會否造成影響?這些事我都沒有本質地反對,分歧只是在程度上應該如何拿揑、實務上如何配合才不致失衡?政府有否嘗試,或如何取得那「中庸之道」,相信是不少香港市民心裏的疑問。

管治上的「中庸」,首要條件是要明白各持份者的想法和擔憂;唯有如此,才能夠建立真正的平衡與共識。惟近年不少安排,卻令人憂慮政府愈走愈遠。最近展開的施政報告諮詢,據報首場地區諮詢會仍沿用邀請制,而非公開報名。

同樣地,政府愈來愈多以「由上而下」取代「由下而上」的架構,當局或認為這樣可以改善施政效率,但對吸納市民參與社會卻是無益,亦忽略了公共參與對社會凝聚力的重要。選舉委員會要補選93個席位,提名期還有幾天便結束。這些握有特首選舉提名和投票權、立法會選舉提名和參選權的位置,市民關注度之低,連我也覺得有點誇張。

「軟對抗」範圍趨闊 既無必要也不準確

至於不時被討論的「軟對抗」,涵蓋範圍好像愈來愈闊,具體界定則仍十分模糊。香港本就多元,有些市民或與政府意見相左,或理念不一,或用不同方式合法地抒發不滿,皆屬尋常事。把所有這些東西一概視為「對抗」,實無必要,也不準確。與其視為對抗,不如把他們看成「免費紅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既可完善政策,又展現政府對不同意見的開放胸襟,何樂而不為?

偶爾看到內地網民對香港的想法,說香港愈來愈不像香港。或許只是少數人的看法,卻也是立法會日本考察團報告中提到,「不少日本人認為香港逐漸流失原有『港味』」的變奏,值得深思。最近又看到中英街(華界)工程的照片,路牌設計改用近似香港傳統路牌的「監獄體」字型,而香港本地卻在轉用被批評為不倫不類的「文悅體」,實在諷刺。小事之中可見文化自信或其缺失,也反映本地決策者對城市特色有多少認知與珍惜。

香港的「個性」

香港的獨特處不僅在硬件,更在於「個性」——東西交融、百川匯流、亂中帶序、靈活變通、兼容並蓄。既有西化的社會制度,亦有華人的傳統;既有創意與幽默,亦有「面斥不雅」的收斂。把這些元素糅合一起,不會各走極端,又不會互相排斥,或許就是香港「中庸之道」所在。

「中庸」是要在矛盾中找到合適平衡點,尋求最能維持社會穩定與多元共存的節奏。在平衡點裏,必然會繼續有衝突、有紛爭,但容讓這些分歧在枱面上討論,也是調和不同想法繼續和平共存所必須的。我對公共管治的看法尚有千言萬語,尤其在撕裂尚未癒合、無力感仍深的時代。奈何篇幅所限,只能擱筆於此,未來有緣再書。但把那未竟的千言萬語歸納下來,還是「中庸」兩字。願為政者能夠珍視這份智慧,在撕裂中重新找到那個平衡點。

作者是民主黨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羅健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