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韓成科:如何看內地巨企進駐及「結業潮」

發佈於

【明報文章】近期本地有多間酒樓食肆宣布結業,引起香港各界關注。本來,市場經濟商戶來來去去是常事,但始終食肆與民生息息相關,是市民觸得到、看得見,接連倒閉難免令市民有較大觸動,坊間更出現所謂「結業潮」說法。同時,據報內地電商巨頭京東擬收購本港的佳寶超市,有評論以此聯繫上「結業潮」,指本地商舖結業後,並無迎來新店開張,反而是「外來巨頭進駐」,結果將「前所未有地顛覆、破壞並取代現有模式與格局」。

內企進駐香港 是看好發展前景

如何看內地巨企進駐及所謂「結業潮」?如何看香港發展前景?要全面客觀看,不能片面主觀看;不能全面唱好,也不應一味唱衰;既要看到發展的陣痛,更要看到轉型機遇。

其一,內地巨企進駐香港,不是壞事,更不是顛覆,這是看好香港發展前景,是香港自由開放市場的體現,也是對香港經濟的補充。香港從來都歡迎海內外企業進駐,這是國際大都會應有之義,也是香港持續發展的動能,何來顛覆現有市場之說?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也是全球營商最便捷的城市之一。什麼是最自由經濟體?一個重要特質就是開放的市場。內地企業進駐香港不是今日才有的事,近年隨着內地企業壯大,不少都選擇來港發展,範疇由餐飲逐步延伸至家具、家電、超市等多元消費業態。這既是看好香港前景和機遇,也是借助香港平台走向國際,不但是對香港零售市場的重要填補,為零售市場注入新活力,而且對於穩定租賃市場、推動多元化消費場景等都發揮了積極作用,對香港經濟利大於弊,何來顛覆破壞?

促進市場競爭 消費者也獲益

其二,對廣大消費者而言,更多企業進入市場,可為市場帶來更多競爭、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推動服務提升,促使價格競爭,消費者都可獲益。

內地企業不但實力雄厚,而且近年在推動零售市場數碼化轉型、服務升級上,積累不少成功經驗。近年不少港人北上消費,不少都是受到內地零售、餐飲等優質服務所吸引。現在內地企業直接進駐香港,既可帶來大量就業職位,更可引入內地先進的數碼化及服務經驗,從而倒逼香港改革。這個過程非但不是破壞香港市場,更是通過激活競爭、填補空白、倒逼升級,釋放兩地經貿融合紅利。

香港的成功要素就是自由開放、多元包容。內地以至外國巨企來港有利於經濟,絕非所謂「吃掉香港市場」。當然,外來企業為市場帶來競爭,對本地企業難免造成壓力,惟本地企業在港扎根多年,大多有很強的經濟韌性,完全可以通過互相學習、差異定位來提升競爭力。特區政府也應為本地企業提供更有力支持,支援企業轉型升級,但不應將企業來港視作洪水猛獸。

「結業潮」是正常經濟結構調整

其三,現時所謂「結業潮」,本質上是經濟周期中正常的結構調整。部分企業退出,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經階段。據美聯研究部報告,今年上半年全港有847間店舖結業,但同期新開業店舖其實也有786間。至於公司方面,今年上半年香港新成立本地公司及本地公司總數,數字同樣高企,新成立公司有84,293家,同期有50,308間公司解散,比例上是「執5家,開8家」。有人質疑數據與自身印象不符,甚至嘲諷有關說法,惟數據就是數據,不以人的個人看法而轉移。這些數字至少說明香港市場活力尚存,所謂「多雞死一雞鳴」是誤導。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疫後全球經濟增長緩慢,飲食業受較大衝擊。上半年本港約有200間餐廳結業,平均每月約33間。但這是全球性的現象,不是香港所獨有。從橫向相比,新加坡餐飲業去年已有3047間餐廳結業,是星洲近20年來最高倒閉數字;而今年新加坡每月平均更有300間餐廳結業,比香港高出8倍。韓國單在2024年已有逾10.7萬間餐廳倒閉,平均每月約8900間;台灣月均亦有830間食肆結業。這說明疫情引發飲食業重整,是全球性的現象,各地食肆都面對轉型、內需消費動力不足等壓力。這需要政府重視,但卻不必妄自菲薄。

香港是高度開放、競爭的市場。在市場「汰舊育新」機制下,一些老字號退場的同時,更多符合新消費趨勢的企業正在崛起。這是經濟轉型的陣痛,或許就是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殘酷。

「無就業復蘇」論 背離數據現實

其四,失業率也是一個香港各界關注的議題,有評論更認為香港出現「無就業復蘇」。本港失業率微升,主要是轉型期摩擦性的現象;細看各行業就業數據,也是榮辱互見。飲食等傳統行業失業率上升,但金融、旅遊、新興行業出現明顯的就業增量;加上大批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自然加大就業市場壓力。政府應針對地解決青年與低技能群體就業問題,加強勞動力再培訓,但在整體失業率處於3.6%的低水平下,以「無就業復蘇」論放大短期結構性的挑戰,無視就業市場整體韌性與增長動能,顯然與數據和現實背離。

其五,香港核心競爭優勢明顯、多項國際排名躍升,足以印證香港經濟發展根基穩如磐石;背靠祖國更是香港無可替代的優勢。中國內地經濟超大規模市場、產業完備度、人才創新力的基底,為香港提供堅實後盾和更多發展機遇。香港自身也正在從傳統貿易樞紐積極拓展至創科、綠色金融等新領域。香港新興增長點已開始持續湧現,現在關鍵是要加快經濟轉型進程,不論是北都、創科等新產業發展,都需提速提效、主動求變、擁抱變革,從而加快轉型、縮短「陣痛」。

香港當前面對之困難和挑戰是實質的,對不少行業也是嚴峻的,這不必淡化,惟也不必誇大。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重大經濟轉型都會經歷調整期,但最終將開啟更具活力的增長新周期。對香港而言,當前挑戰不是衰退的前奏,而是重煥新機的轉型陣痛;不是競爭力衰減,而是經濟結構蝶變。對於香港經濟前景,套用大仲馬《三個火槍手》的名言:「對過去不後悔,對現在有信心,對未來滿是希望。」

作者是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韓成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