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洪雯:「貼地金融」(五):研究設「港版矽谷銀行」 補足創科生態

【明報文章】「貼地金融」是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除了服務國際間資本流通,亦能扎根本地,與香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新經濟增長點的形成、解決社會痛點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的雙贏。從這一目標出發,我們可創立一系列金融工具,讓政府利用這些工具來參與塑造本地經濟和社會結構,邁向「適度有為」。
矽谷銀行推動美國科技產業發展
我在本系列首篇探討了「科技金融」(非「金融科技」),即用金融賦能科技,將科技創新鏈條與資本鏈條有機結合,用金融扶持科企從初創到成熟期各個階段發展,提供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科技金融的代表機構之一,便是2023年倒閉的美國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
SVB是一所專為創新型高科技產業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其核心客戶是初創企業、風險投資基金(VC)、科技公司等,提供針對性的商業銀行服務(如存款、貸款、跨境支付)和投融資解決方案。這種深度綁定科技生態的商業模式,使其成為「科技金融」標杆。2023年SVB因資不抵債而被接管,但我認為原因並非其科技金融模式的本質問題,而是因為該銀行沒有做好利率風險管理,出現資金鏈斷裂問題。事實上SVB對於推動美國高科技產業及支持初創企業的貢獻,是不容忽視。
資金是產業和企業發展的命脈。傳統銀行偏好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企業,而高新科技行業因高風險性質,一直面對融資難題。尤其科技型中小企和初創企業,科研周期長、研發成果市場轉化有極大不確定性,抗風險能力弱,並非傳統銀行喜歡的客戶。另外,傳統銀行依賴固定資產抵押,而初創企業固定資產少,因此難以通過傳統的抵押擔保信貸模式取得銀行融資。雖然市場上早就有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但基本都是股權融資,過度使用的話,存在令創辦人失去控制權的風險,不能滿足部分企業的融資需求。種種局限下,SVB應運而生。
「矽谷內發生的一切都與矽谷銀行有關」——這是SVB給自己的使命。SVB自稱「科技創新的金融合作伙伴」,專為新創立、被其他銀行認為風險過大而不願服務的科技型中小企及初創企業提供融資,亦向具創新力的投資人、企業家提供金融服務。由於其定位和服務模式彌補了科創企業融資需求缺口,截至2022年底,SVB已為全美約50%取得風險投資的科技公司提供過服務,是名副其實的「科技創新的金融合作伙伴」。
SVB的商業模式
SVB商業模式被稱為「投貸聯動」,主要包括兩種手段:一是「貸款+認股權證」,即向企業貸款時,要求取得一定比例的認股權證;二是「貸款+子公司投資」,即向私募股權及風險投資基金(PE/VC)機構或科技企業發放貸款的同時,通過子公司直接對其進行股權投資。
SVB投資模式模糊了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的界限:一方面,SVB貸款會投資給PE/VC,由其開展投資,間接支持初創企業;另一方面,SVB亦會貸款或直接投資給科技企業。很多時候,SVB會結合兩者,同時向PE/VC及其投資的企業提供資金。針對科技初創企業缺乏抵押物的輕資產特點,SVB允許企業以專利技術、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及未來股權作為抵押擔保,提供貸款。同時SVB跟其服務的PE/VC深度合作,包括共用信息和關係網絡等,共同扶持初創公司成長。SVB亦會要求取得其資金的PE/VC機構和企業在SVB開戶,便於監控現金流,確保還款能力。此外,SVB也會通過風險投資機構先篩選一輪貸款對象,其貸款對象多為已獲A輪或A+輪投資的企業。
從上述分析可見,SVB經營模式與傳統銀行有三方面差異:客戶群方面,傳統銀行偏好穩定現金流企業,SVB專注高風險科創企業;擔保方式方面,傳統依賴固定資產抵押,SVB接受無形資產;受益來源方面,傳統以利差為主,SVB結合貸款利息、股權增值及生態圈衍生收益。這些差異,令SVB補足了傳統金融業與創新產業需求之間的服務缺口。
另外,在具體領域方面,SVB集中服務跟科技、生命科學和醫療相關的行業。憑藉對高新科技行業的長期深耕,SVB積累了對行業的深入認知、建立了熟悉行業運作的專業團隊及市場觸覺,由此可以對行業中不同領域實行細化管理,並對這些領域企業的業務模式、技術理解、產品市場、增長潛力等各方面有較好把握,從而突破傳統銀行對科技產業認識不足、工作人員知識不對口,難以評估企業技術前景、難以甄別企業和控制貸款風險等局限,降低銀行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和經營風險。
SVB最終倒閉的教訓,固然值得汲取,但其專為科創企業及創投圈提供金融服務的定位和所產生的價值,理應客觀分析和評價。2022年全美VC支持的IPO(首次公開招股)公司中,44%公司是SVB客户,足見SVB對於扶持初創企業成長的重要,是美國科技金融生態圈重要一環。
香港缺乏專為科企服務的銀行
2012年,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浦發銀行)與美國SVB合資成立浦發矽谷銀行,是中國科技金融先行者,其模式結合了SVB經驗與中國市場特點,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截至2023年底,浦發矽谷銀行已服務逾5000家科創企業,並與近300家PE/VC機構合作,其中45家客戶成功在A股、港股或美股上市。SVB倒閉後,浦發銀行全資控股該行,並更名為上海科創銀行。儘管經歷股權結構調整,但其科創金融的核心定位未變,繼續於內地科技產業融資中扮演關鍵角色。
而香港雖是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惟在支持創科產業發展的科技金融方面較薄弱。本地一直無一間專為科技企業服務的銀行,作為各種創投基金的補充。
2023年SVB倒閉後,匯豐銀行收購了SVB英國分行,整合其業務,在美國、香港、以色列等地推出創新金融(innovation banking, IB)服務。與美國SVB相比,匯豐IB的服務有類似之處,包括為創投/私募基金及取得創投基金支持的企業提供貸款(如基於未來收入的信貸)、跨境支付、投融資對接等服務,惟在業務模式、資源支援等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美國SVB是獨立銀行,專注科技金融,決策迅速;而匯豐IB非獨立法人,而僅是一個部門,依賴匯豐整體資金池,決策受集團制約。第二,美國SVB會接受專利、未來股權等高風險抵押,更能配合科技初創企業發展;匯豐IB則相對偏穩健和保守。還有,在品牌認知方面,美國SVB是科技金融的標杆品牌,於科技圈的信任度更高;而匯豐IB仍依賴傳統銀行形象。
故此我認為,若香港能夠參考SVB模式,成立一所「港版矽谷銀行」,作為本地發展科技金融的重要載體之一,將有助補足本地創投生態系統,促進科技、產業、金融之間的良性循環,值得深入研究。
作者是立法會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洪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