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陳帆川:AI扮專家 成為一門產業

【明報文章】我們在新聞上讀到的專家意見和市民個案,很多時候由記者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夠得到。隨着生成式AI(人工智能)回答問題的能力比得上專家,AI的意見能否取代真人意見?
記者兩大苦差,不外乎找金句和找個案。以報道動漫節為例,記者可以找文化學者談趨勢、找經濟學者談市道,希望金句能夠一語中的。至於找個案則是重點,如果找到一個訪客花300元買動漫產品,毫不吸引;如果找到一個由內地專程而來、豪花4000元買Hello Kitty產品的遊客,則有趣得多。但類似的特別個案,可遇不可求。
為何是苦差?因為大部分人都拒絕受訪。學者接受訪問分文不收,又要冒講錯話的風險,而且很多問題屬於老生常談,例如經濟好所以消費旺、經濟差所以市道差,記者有時候只是借學者的口,寫出一般人都能夠做的結論。
至於要找到市民願意拋頭露面,難上加難。動漫節尚且無傷大雅,惟新聞報道更多時候觸及社會問題。十幾年前,新聞界很流行找年輕劏房戶訴心聲,但哪來那麼多年輕才俊願意將蝸居生活公諸於世?記者不得不向親朋好友埋手,說服他們上鏡。朋友戲言,找個案猶如賣保險。
有見及此,外國不少公關公司為記者提供專家和個案配對服務。例如記者想找一個大學剛畢業、投了過百份簡歷都無回音的年輕人談就業壓力,用戶如果在公關平台上看到這則請求,便可主動撰寫個人故事,希望記者採用。
用戶之所以踴躍作答,除了想見報,還想取得「反向連結」。例如剛畢業的初創公司老闆,如果其回答得到記者採用,報道文章便會連結到其公司網站,協助提升該網站的搜尋排名。
長期關注專家配對問題的網媒Press Gazette報道,位於立陶宛的一家公關公司Wellstone PR,正積極推銷由AI回答記者問題的軟件,生成內容幾可亂真,會杜撰人名和故事,裝作真人真事。軟件作價2500美元(約1.9萬港元),針對想見報的公司或中介,聲稱可由一人取代5人的工作,每小時極速回答20條記者問題,答案見報率高達8%。
公關同業對此大表不滿,認為以AI冒充真人有違道德、打擊業界信譽。一名同業表示:「記者當然不想收到由AI生成的回應,不然他們何不自己用ChatGPT?」記者用AI寫稿,仍然是敏感話題。筆者只是好奇,其實專家回答記者千篇一律的問題,會否都用ChatGPT?
作者是新聞工作者、文化評論人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陳帆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