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戲曲新秀與戲曲新象

【明報專訊】要數香港的粵劇演員,大概一定會聽到任劍輝、白雪仙,喜歡看《西遊記大結局之仙履奇緣》的應該也不會忘記數上羅家英。但說起現時的當打小生花旦,讀者可會想起誰?早前獲頒第19屆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戲曲)的杜詠心,或是其中之一。
生於粵劇不復以往大放光華的1990年代,為何堅持做大戲?她笑說自小表演慾較強,第一次看過粵劇後便被演員的演繹與服裝吸引,而小時也無「老唔老土」的偏見,反而是愈學愈喜歡,發現「愈學愈多嘢唔識」,隨着對粵劇文化底蘊的了解,也有使命感將來一路追求下去。
僅僅4歲便踏台板出演《白兔會》咬臍郎一角初試啼聲,後來又拜名伶李龍為師,可說至今整段人生路都在劇目中走過來。當中最為難忘的轉捩點,她說是中六時演出《無情寶劍有情天》主角韋重輝,從哪吒等兒童角色到首次演出傳統長劇文武生,有種長大成人的感覺,但她的粵劇之路未止步於此。
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如若再加上劇本創作的時間則更為漫長。近年杜詠心不僅活躍於演出,更投身編劇和導演工作。由折子戲開始,逐步與朋友合編劇目,後期一人撰寫長劇,她曾編過加入粵劇元素的音樂劇《當E臣遇上帝女花》、《立雪虎度門》與《梨‧圓夢》,從其他藝術吸納新思維回粵劇行業,更寫下獲2021年度第2屆香港粵劇金紫荊「優秀新編劇演出獎」的新編粵劇《鬼谷門生》。首次為資深前輩打造劇本,雖然壓力大但收穫豐富,更由文本創作至排練都受到任導演的耿天元老師悉心指導,是她創作的里程碑。劇目借鑑真實歷史,孫臏因受刑被挖去膝蓋骨,思考如何呈現角色行動不便時遇上難關,最後想到利用戲曲「虛擬性」,以粵劇中代表車輪的「車旗」演繹孫臏的行動方式。
到去年她自編自導自演的《狄仁傑之黑狐曲》則再一步探索舞台技術,刻意找來非粵劇界背景的技術團隊,加入過往粵劇較少用到的舞台燈光角度與色彩,乃至使聲音配合演員動作從不同方位出現、加入聲效令演出效果更加逼真。杜詠心說舞台劇界有很多人才,卻不熟悉粵劇或沒有機會參與對方創作,望藉此機會讓人發現粵劇界不如想像中死板或一成不變。今年7月上演的《新龍門客棧》,她身兼編劇及執行導演,有別於以往多由年長藝人以經驗指導演出的形式,從導演崗位主導統一藝術呈現,更參考其他劇種和舞台劇手法,將細微物件誇張化並用燈光引導觀眾視線聚焦,模擬電影的近鏡手法。
劇界內部逐漸變革,連帶觀眾也有所變化,她說以往總會聽到「唔睇新戲、唔知咩嚟」,近年更常聽到的反而是「舊戲睇咗好多次了,想看新戲」,也留意到觀眾數目漸漸成長中。資金、觀眾口味轉變都是劇界面對的挑戰,但她認為更大的問題在於如何對未來前行方向達成共識。在將傳統棄若敝屣,與維持現狀、依然故我之間,她期望傳統和創新並肩同行,如進一步加入現代舞台效果與快節奏劇情推進步伐,又或如《狄仁傑之黑狐曲》以偵探懸疑為題一樣開拓故事題材,吸引更多觀眾關注。而新編劇本也更有空間為年輕演員量身打造角色,展現其長處,讓更多人關注其演出,或培養對不同劇目的興趣。她有感近年大眾將粵劇視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正如冇人會諗過年、派利市老唔老土」,更願接觸粵劇,但望在歷史以外,也能讓更多人留意到其藝術內涵。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IG:@fridaymingpao
[開眼 文化特別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