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莊周之道「物化」呈現 眼眨心跳熒上流變

發佈於

【明報專訊】「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千年前的一場小寐,留下「莊周夢蝶」的哲學思辨。到底是莊周變了蝴蝶,還是蝴蝶變了莊周?抑或莊周與蝴蝶都是世間微塵在兜轉,來則聚、去則離,本沒有你我?

千年過去,人們還在思索這個問題。跨媒體藝術家梁基爵(GayBird)與作曲家羅穎綸(Vanissa)共同策劃,將莊子哲學化作系列展覽「寐知」,從《齊物論》中尋找靈感,原來筆墨、心跳、眼波流轉,都是藝術的、都是哲學的。

系列展「寐知」 由「問物」到「物化」

寐知,始於問物。今年4月,梁基爵與羅穎綸將莊子的《齊物論》與當下結合,向漫畫家利志達提出11個問題,「利志達和莊子的差異?」、「沒有我的我是怎樣的?」、「是境隨心轉還是心隨境轉?」……利志達不言,而是用畫作答,11幅畫、數張面孔,匯聚成展覽「寐知.問物」。

問物之後,還有「物化」。《齊物論》中,莊子說「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關於「物化」,不同人有不同解法,有人說是萬物的轉化;有人說是泯滅差別、不分你我的和諧境界;亦有人說「物化」的核心在於「化」與「不化」的對立。而在梁基爵眼中,「物化」是理解莊子哲學的核心概念,不僅指萬物之間的相互轉化,更是一種打破主客對立、消弭物我界限的哲學態度。就如莊子在《齊物論》中說,「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又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看似矛盾的敘述,體現萬物沒有固定狀態,不受物我約束的本質。

心跳「生成」人形 眨眼「扇動」飛行

萬物轉化,萬物流動,莊子的哲學,可以轉化成利志達的筆墨;利志達的畫,可以轉化成流動影像、虛擬空間;觀眾的眼波與心跳,也可以轉化成藝術品的一部分。例如梁基爵的作品《心照》,他曾問利志達,「是境隨心轉還是心隨境轉?」利志達的回答是幅畫,畫中人心口處有個大洞,空中飄浮着圓柱體,或許正是他的心臟。凝視《心照》,卻見不到人,只見圓柱體飄浮在漆黑的屏幕中,一旁的感應器上寫着「分享你的心跳」。將手指放上感應器,安靜的空氣突然被打破——「怦、怦、怦」,顫抖的聲音填滿整個空間,原來是放大的心跳聲;一片漆黑的屏幕中也浮現出人形——利志達畫中那個沒有心臟的人在黑暗中探尋,與一旁飄浮的心臟擦肩而過,卻又像是隔着銀河。梁基爵說,觀眾的心跳頻率將被轉做數據,驅動創作程式生成流動影像,每個人的心跳頻率都不同,聽見的聲音、屏幕中的影像也有分別,「它(心臟)會飛去哪裏?你只有問心才知道」。

《心照》之外,還有《眼介》。另一塊屏幕中是天空,空中還有許多飛翔的人。當觀眾走近、眨眼,會發現空中的人伴隨眨眼的頻率上升、下沉。梁基爵分享,提到莊子,他首先想到的便是「夢蝶」,進而想做一件關於飛翔的作品。他發現,「眨眼很像是扇動翅膀。如果眨眼令到物品飛舞,好似充滿詩意」。一旁的介紹中,還有他寫下的文句:「眨眼不再只是生理的反射,而是飛行的節奏、思維的節點、與世界互動的界面——一種介乎於身體與機械、感知與演算法、靜止與移動之間的存在。」當你望向畫中人,眼簾碰撞的小小顫動被無限放大,成為畫中人穿梭雲端的力量,像是一場專屬於此刻的蝴蝶效應。

觀眾眼光與文字變化 因果看君怎麼看

展廳另一端,還有媒體藝術家林志輝的作品《明》。他笑說,自己是因為要做展覽,才開始讀莊子,因此在閱讀時不斷思考莊子哲學與自身的共鳴。他發現,「在莊子的哲學中,很多事不是一定要是,一定要非,而存在一些in between(中間位)」。例如《齊物論》中,有「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此、是非、生死,好似是相對,但在莊子的解釋中並不是一頭一尾,而是有中間」。他創造了一個文字符號不斷流變的數位空間。屏幕上,「是」與「非」、「彼」與「此」等對立詞彙如水中倒影般晃漾變形,隨着觀眾眼球的移動而不斷重組。林志輝解釋,《明》同《眼介》一樣,都會捕捉觀眾的眼球運動,「你望向哪裏,哪裏的文字就會發生變化」。然而,到底是觀眾的眼光使得文字變化,還是文字的變化吸引了觀眾眼光?林志輝說,或許就像薛丁格的貓,「你一日不看,一日不知道牠的生死;又或者,是你看着牠,牠才會改變。莊子的理論沒有特定答案,一切都視乎你怎樣去看」。

「時代愈壞,愈要讀莊子」。梁基爵說,在「寐知」系列展覽開始時,曾有人這樣對他說。在他看來,「在這個多變的年代,讀莊子是種釋放,可以幫你想通一些事:可能有些事,有很多方法去面對」。走出展覽,正遇上狂風暴雨,空洞的心尚未找到圓滿,生死彼此的道理也還未看穿——幸好,還可以讀莊子,忘年忘義,振於無竟。

「寐知‧物化」

日期:即日至8月24日

時間:上午11:00至晚上7:30

地點:中環雲咸街33號地下Wyndham Social

詳情:bit.ly/40Dcu5S

文:王梓萌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藝述速遞]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收地「契機」回看三代家事 黎濟銘獨腳戲梳理變幻 (2025-08-01)

Friday Planner:勇闖Chanel雜誌發布會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