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收地「契機」回看三代家事 黎濟銘獨腳戲梳理變幻

發佈於

【明報專訊】香港從未停下謀土地求發展,幾年前「明日大嶼」討論得沸沸揚揚,如今北部都會區正待加速,發展也意味原有使用中土地可能被收回,包括36歲演員黎濟銘,他家三代都曾居住洪水橋田心新村。時代變,家變,人變。黎濟銘遂以被收地經歷及家族歷史為藍本,創作獨腳戲《冚家拆》,試圖釐清其面對變遷的種種思緒。

黎濟銘的爺爺於1912年在番禺出生,當時中華民國剛剛建立,政局動盪,戰爭頻生。爺爺10多歲時為求安穩,隻身流落香港,最終在田心新村蓋建寮屋,一家九口安居於此。這份安逸隨寮屋傳給了黎濟銘,免卻了他的住屋及經濟問題,讓他能招待朋友、約會情人,甚至毫無負擔地追尋演藝夢想。黎濟銘說,若不是有這個家,他無法全情投入演藝事業,在工作選擇上能有所挑剔,「選擇真正想做的事,收入不太高都可以」。

在2018年,黎濟銘收到收地通知,才意識到安居樂業的日子所剩無幾。初時黎濟銘十分驚慌:「我沒有地方住了,那我怎麼辦?……政府會不會不作出任何賠償?我又會不會不合資格獲得賠償?」直至去年處理收地手續和交易賠償事宜完畢,懸着的心才定了下來。

失去或許是一種警示,收地事件讓黎濟銘意識到不能再眷戀安逸。回望近10年的演藝事業,黎濟銘表示:「失去寮屋前的人生(2024年前)都較為平穩順暢。」近年更是影視戲三棲,亦憑舞台劇《月明星稀》獲得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IATC(HK) 劇評人獎」2024年度演員獎。然而,黎濟銘不敢怠慢,「可能快到達40歲,再不建立多些(成就),就玩完了!」故此,面對着種種壓力,他也只是一聲「不管了!最多咪蝕錢!」便毅然投入《冚家拆》自編自演的創作中。

回顧寮屋生活 審視自身狀態

在《冚家拆》中,黎濟銘透過說故事及角色扮演的方式,回顧他在寮屋中的生活、產生的思考和情緒,並以爺爺、爸爸及愛犬等不同角色的視角出發,審視自身現階段的狀態,「原來我是怎樣形成的呢?當下的我是怎樣走出來的呢?」他花費大量時間追溯家族歷史,了解祖父輩及父輩之間的故事,才得知原來爺爺並不愛惜妻兒,甚至不想承認他的子女,明白到父輩與爺爺之間疏離的原因。黎濟銘說:「我對人的理解多了,我沒有因此產生任何悔恨或憤怒……反而能更開放地看待家事。」

置身變幻當中,黎濟銘仍在梳理自身的狀態,但肯定的是此刻的他更能勇敢地面對未知。黎濟銘表示,或許是為了搬回一個較大的居所,要更努力工作,有所突破,因此遇上挑戰不會避開,反而欣然應戰。黎以《家變》的歌詞「知否世事常變 變幻原是永恆」與大眾共勉,「有改變是正常的,我覺得我們面對它的時候,不需要太害怕……不要阻礙你下決定」。

《冚家拆》

日期及時間:

8月14至17日晚上8:00

8月16至17日下午2:00、4:30

地點: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低層地庫麥高利小劇場

詳情:bit.ly/4ldjyxG

註:昨截稿時,8月14至16日晚上8:00場次,以及16日下午4:30場次售罄

文:范啟智

[開眼 藝述速遞]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莊周之道「物化」呈現 眼眨心跳熒上流變 (2025-08-01)

Friday Planner:勇闖Chanel雜誌發布會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