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攀上台北「巴別塔」 失語的年代 以藝術對話

發佈於

【明報專訊】有些話不知道要怎麼說,有時用英文反而更能好好表達自己,或多或少,你我都曾陷入失語的境地。我們自以為熟知從口中吐出的字詞語句,但真的嗎?在這個信息爆炸、語言不斷碰撞的年代,我們還能如何理解彼此?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正舉行「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展覽,以語言的錯位為主軸,引領人穿越語言的表層,進入一場深層的文化對話。語言,和任何文字,最終會抵達何處?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也可以透過對話踰越嗎?

Babel,即巴別塔,展名似乎意圖喚起那個《聖經》裏的故事——《創世記》記載地上的先民曾說同一種語言,更試圖構築一座高塔傳播自身名聲,也避免後代分散到世界各地,欲以人力抵逆神明。故事的最後,上帝將人類語言打亂,使溝通不再可能:「Babel的字源意指紛亂嘈雜,巴別塔的聲音本身就有一種很明確的指涉,可以想像成意見分歧、無法溝通又嘈雜的聲音狀態下,如果我們的語言是點點點,那些點點點是有交集的嗎?」策展人莊偉慈如是道。

但即便說着同一種語言,也不保證溝通一定有效,你說你因某物哀傷,我卻以為你愛上某物,總有意義在溝通與誤讀間消逝。「我們想像語言是一個溝通的工具,可是它真的能夠溝通嗎?當我們想用語言觸及彼此的想法時,在交集之外,可能更常感受差異……」偉慈說,我們以為簡單的語言,不僅結構複雜,而且直接依賴所處文化情境,她舉例道有些台語有音無字,僅僅「香」字已有3種發音,指向不同意義,而這種複雜、幽微跟曖昧是她關注所在。

從宏觀視角到個體敘事 呈現他者聲音

展覽源於對當代語言狀態的觀察與焦慮,也和近年全球地緣政治劇烈變化有關:「我想大多數人都有類似的感受,每天醒來接收到非常多的信息,很多跟你意見不一樣的話語文字隨處可見」,偉慈說。被語言包圍,卻愈來愈難溝通,我們都用言語表達自己,卻又總要與不同聲音抗衡,爭奪話語權。語言的,就是政治的,我們的身分、性別,甚至是歷史,千人有千種論調,遑論微敘事與宏大敘事的爭鋒。偉慈便以此為起點「去談眾聲喧嘩的狀態,在紛雜的背景音下面,我們到底感受到了什麼」。

3個展場共展出來自台灣、韓國、越南、法國等地藝術家的22件作品,橫跨影像、聲音與裝置,從宏觀視角到個體敘事層面逐步鑽探。國族認同建構、創傷經驗、文化詮釋、政治宣傳語言,乃至當代社會中的族群差異和性別,統統可見於其中,議題龐雜,偉慈說是「想盡可能的在展覽裏呈現不同聲音,聲音可以看成意識形態或意見,而觸及的是被忽略與被壓抑的他者的聲音,或是微小的聲音」。

以音樂歷史痕迹探討政治意識變化

原為舊空軍總司令部的C-LAB並非典型美術館場地,展品無法全都集中單一場館,策展時反而因此可以劃分出不同聆聽聲音與語言的方式與層次。偉慈指,區內的圖書館展演空間,以宏觀視角聚焦語言的歷史與文化脈絡,如安利.沙拉(Anri Sala)曾在多國展出的作品《接管》,便利用與法國大革命密切相關的《馬賽曲》,以及起初沿用《馬賽曲》曲調、後續發展出新曲調的社會主義運動標誌歌曲《國際歌》,談及左派跟右派政治意識的流變,乃至聲音跟音樂後面的意識形態可以怎樣被看到。越南藝術家阮純詩作品《電影中的越南》則透過剪輯40部有關越南的電影,揭示大眾文化如何透過不斷的講述與凝視,建構越南、越戰與戰爭的意象體系。

回到台灣語境,具原住民血統的藝術家張恩滿,以作品《笆札筏的大洪水》談原住民語言的振興,沒有文字的語言,部落敘事的流傳需要引用誰的文字?同一個部落起源故事,一方是部落長者的口述故事,另一方是日佔時期學者小川尚義與淺井惠倫合著,以萬國發音記號並配合日語標注的《原語實錄台灣高砂族傳說集》,藝術家由此轉化出並置的刺繡和錄像,探問「談話語權的所屬」,也默默拋下一個問題:「當我們去檢視這一些可能快要不見的敘事時,哪一個版本才是真的?」

藉台灣「混血長輩」談語言與身分

有關語言與敘事的辯證,也延伸到「通信分隊展演空間」,這裏以更微觀、感性的角度呈現邊緣族群,或所謂外來觀點與他者的敘事。台灣藝術家林羿綺作品《你夢見我時,我已醒來》談的是「混血長輩」的故事,也即美軍駐紮台灣期間出生、美軍撤離後留下的混血後代。影片裏兩個黑人樣貌的主角,一個講台語、一個講客家話,完全不會講英文——「到底是什麼定義了你是誰?不是你的外貌,不是血緣,而是你使用的語言。」

關於語言與身分,還存在着個體自我言說與他者論說的張力。偉慈指,展場的其中一層以「對抗與抗爭」為主題,但比起社會運動現場,更包含了主流跟非主流的對抗,望透過展覽讓觀眾聽聽那些不被允許的聲音如何發出。她舉例在同性婚姻尚未合法化的韓國,LGBTQ族群上街遊行會遇到反對者叫罵,他們直接而艱辛地與看不到的人對抗,展覽中韓國藝術家鄭恩瑛與酷兒電子音樂家KIRARA的合作作品《消除噪音,消除身體》便觸及族群在韓國面臨的壓抑與抗爭。

理論引介 讓觀眾找到自己的交集

「展覽就是一個babel,沒有辦法讓觀眾看完以後找到什麼答案。」偉慈希望觀眾看完後,自行在作品與自身經驗之間尋找共鳴,「讓不同族群觀眾各自找到自己想要的交集」。回過頭來,語言並非簡單議題,展覽敘述援引巴赫金「眾聲喧嘩」的理論,又引用哲學家德希達名言「我只有一個語言,但這個語言永遠不是我的」,偉慈說理論並非詮釋展覽的唯一方法,而只是引介。對於德希達這番話,她說20年前無法理解,但策展期間卻明白「我們的說話、使用的文字,從來就是被動接受的狀態,被語言系統後面的文化制約住」——語言從不是單向輸出,而是持續的協商與自我辨識。

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

展期:即日起至8月10日

地點: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詳情:http://bit.ly/4m9WTT

文:鍾卓言

編輯:黃振宇、梁曉菲

設計:賴雋旼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