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紐約】申請100次

發佈於

【明報專訊】在美國讀藝術研究生時,老師常問:「你的concept是什麼?」「Go big Go big!」學校鼓勵學生往當代藝術的方向發展,但不會管你畢業之後真要搞藝術怎麼生存,例如怎麼和策展人打交道、如何兼顧5份兼職、如何申請資金與駐地項目。只有一些本身也是藝術家的兼職老師會私下分享資源和經驗,總結下來就是:多申請、多創作、不放棄。

過去兩三年,我申請了近100個項目,對美國藝術圈的申請機制有了一些了解。駐地項目千差萬別,有的條件優越,提供住宿和津貼,甚至有專業廚師做飯餵飽你,也有的資金吃緊、管理混亂的項目,連廚房和廁所都要輪流打掃。

理想中的駐地,是將藝術家從日常的壓力中抽離出來,在一個新的環境中提供時間和空間去專注創作。同時也把來自各地的人聚在一起,建立關係和友誼。在1960年代,新的駐地模式開始在歐洲興起,一類駐地追求烏托邦式的隱居空間,同時,另一類駐地致力於社會和政治行動的藝術介入。全球化和互聯網則讓申請和參加都更加容易了,參加駐地成為藝術家職業發展中的重要一步。

但錄取到底意味着什麼?申請本身已經成了藝術家工作中繁重的一部分。人放在被評判的位置,需要拍出美麗的作品圖片,根據不同項目調整包裝角度。拿到「Congratulations!」的郵件時,是因為真的需要那間工作室而開心,還是因為履歷多了一筆、獲得了外部的認可?恭喜你,你贏過了其他500個申請人?

在Reddit上有人發問:「收到了Vermont Studio Center的駐地項目錄取但沒有獎學金,值得去嗎?」這是一個在美國東部頗有聲譽的項目,但是10多天的駐地盛惠3000多美元。我連續兩年申請,都收到這樣一封昂貴的恭喜郵件。只有那麼一點點全額獎學金名額,就像掛在前邊的紅蘿蔔,驅使許多驢子懷着一絲希望申請。

最近一年的許多拒信,機構都會說今年收到了有史以來最多的申請。AI讓申請文書變得容易撰寫,疫情之後遠距離工作的彈性也讓更多人能夠參加項目,原本競爭已經非常激烈的駐地申請變得猶如彩票抽獎。對機構來說,申請人數可能愈多愈好吧,但對申請者來說,不申請吧怕錯過,申請吧估計又白申,身心疲累。

最近我在廣東老家探親,天台上放了一把椅子和一個畫架,這就成了我的露天工作室。天氣酷熱,黃昏前幾小時才足夠清涼可以畫畫,微風吹過,鄰居家的龍眼樹已經結滿了果。我想,這就是在家駐地。如果在房租不貴的地方,在一間小小的工作室裏穩定創作,多好。在紐約,藝術家被房租逼瘋了,residency成了短暫逃離現實的一線希望。

文:林綺晴

(織物藝術家,常駐紐約)

個人網站:www.linqiqing.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倫敦】Camden Art Centre:倫敦最貼地的藝術中心 (2025-08-01)

【東京】自己做 (2025-08-01)

【香港】performing——17/24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