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副刊

78組展品 感受敦煌魅力 「莫高窟」搬入港大 1:1還原第45窟面貌

發佈於

【明報專訊】位處戈壁沙漠周邊的敦煌石窟,歷年來有多代僧人、工匠在茫茫荒漠中打造出一條藝術走廊,以壁畫、彩塑、雕像等宣揚佛教教義。千年過去,石窟內的藝術穿越風沙,流傳至今,成為研究宗教信仰、藝術文化、東西方交流等的龐大寶庫。

近日由少雪齋、敦煌研究院和香港大學圖書館合辦的展覽「夢幻敦煌:重現敦煌大美之境」,帶來78組敦煌藝術複製品,並首次在香港1:1還原莫高窟45窟的內外面貌,連黃沙侵蝕的痕迹亦完整重現,讓人恍如身臨其境,毋須遠赴敦煌,也可一睹這千年藝術殿堂的傳奇。

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重鎮,從4至14世紀以來建有多座石窟,將佛教故事、宗教教義等以壁畫、彩塑等方式呈現在石窟內;因東西方文化長期在此處交流、融合,石窟藝術受印度、中亞、希臘等絲路沿途地區影響,形成敦煌別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少雪齋執行總監孫康喬今年2月曾到訪敦煌參觀莫高窟,他憶述當時天氣很冷,但入到石窟內見到精細的壁畫、栩栩如生的彩塑造像,就像立於歷史面前,感覺深刻;於是與敦煌研究院洽談合作,從邀約、策展、運輸到佈展僅花3個多月,就將包括壁畫、經文等藏品的複製品,以及1:1大小的石窟模型在內的78組展品帶回香港,促成是次展覽。

還原風蝕痕迹 重現光暗氛圍

展覽分為6個展區,分佈在圖書館地下及2至3樓,從絲綢之路歷史、壁畫製作過程,說到壁畫上的唐代生活、藏經洞文獻、藻井(即窟頂)圖案等,展現敦煌的千年藝術。「這次是第一次有一個1:1的完整石窟模型拿來香港,以前只試過展出部分;完整的石窟不僅展示裏面的壁畫和雕塑,還可塑造走入石窟的感覺。」孫康喬笑說雖然感受不到沙塵滾滾、窟內侷促的空氣,但那氣氛、光暗、莊嚴感等,都可在複製石窟中還原出來。莫高窟有多個著名石窟,有些結構獨特,有些藝術價值高,在與敦煌研究院商討哪個石窟適合是次展覽,除了考慮場地大小,他認為對於沒有去過敦煌的人來說,無論是雕塑、壁畫,或者題材,每一項元素都保留得較完整的第45窟,是認識敦煌藝術的最佳起點。

石窟最初由僧侶修建,後來連權貴、一般百姓也投入建設,單是莫高窟的石窟數量已達700多座,「從敦煌往西行路途艱苦,既有風沙,又有盜賊,商旅透過建造洞窟,以表誠懇之心,希望獲神明保佑;有些敦煌官員或者富商亦會以洞窟作為家廟拜祭」,導賞員Jimmy邊講解,邊走入約25平方米大、高近5米的「45窟」。窟內空間方方正正,窟頂呈傾斜設計,四面牆身繪有唐朝壁畫,色彩豐富、線條細緻,還原時還仔細重現壁畫被風沙侵蝕的殘缺部分。位處中央的7個彩塑造像排成一列,佛陀兩側圍繞隨侍弟子、菩薩和天王,生動地呈現聽法場景。造像各有特色,外側的天王腳踏小鬼,眼神凌厲,形象威武剛強;菩薩造像則形態柔美,呈現S形曲線,「希臘雕塑也有S形姿態,(菩薩造像)或受此影響」,展現中西藝術互相影響的一面。解說到一半,Jimmy突然跪下,循他的視線望去,才留意到彩塑眼神向下。他解釋當時的工匠考慮到信徒跪拜神明時的視角,特意塑造出塑像低頭與眼神向下望的形態,讓他們在祈求所願時與彩塑有眼神接觸,就像在與神明溝通一樣。

北魏經變圖見文化薈萃

第45窟外,還有多幅別具意義的壁畫複製品。其中位於莫高窟第3窟的《千手千眼觀音》是壁畫的代表作,「這是很多人都覺得很美的壁畫,但此窟已不再讓遊人入內」,孫康喬指今次可近距離細看此作,實屬難得。壁畫色彩淡雅,觀音造型莊重,畫中觀音為救世人脫苦而生出千手千眼,以千眼留意世人苦難之處,以千手救急扶危,彰顯觀音慈愛一面。

「佛經內有很多字,但當時文字仍未普及使用,有人將佛經內容變成圖畫、連環圖,所謂的經變圖,意思即是從佛經變成的圖畫。」Jimmy介紹懸在牆上的經變圖作品,分別述說鹿王本生、五百強盜成佛等經典故事。不同的連環圖有各自的敘事方式,以《鹿王本生》的壁畫為例,故事的開端與發展分佈在左右兩側,高潮與結局則置於畫面中央,打破平時的線性敘事邏輯,有如電影一樣以巧妙佈局說故事,加強吸引力。不僅敘事方式特別,從畫中亦可找到不同文化的蹤迹,如溺水者身穿印度服飾,皇后服飾來自中亞,宮殿為中式亭台樓閣等,這幅北魏時創作的壁畫,融入5個不同地方的文化。

躺下細看藻井圖案與用色

敦煌壁畫中的人物描繪得栩栩如生,下一秒就像在眼前動起來。3樓展區就設有大屏幕,將畫中人物、動物等製成動畫,展現飛天(象徵吉祥、歡欣的仙女)輕歌曼舞的動態,尋常百姓的生活等。窟頂中央的方形裝飾稱作藻井,繪有絢麗、雅致的圖案,別具藝術價值。平時想仔細欣賞需不斷抬頭,展覽特意將10個藻井製成燈箱,並在燈箱下放置瑜伽墊,讓參觀者可舒服躺下,細心觀賞藻井的圖案與用色。

為了更好地傳達石窟藝術的魅力,由敦煌文化愛好者組成的「敦煌之友」逢周五、六會帶領免費導賞團,道來石窟故事。今次展覽雖只展出敦煌藝術的一小部分,但隨導賞員邊走邊看,短短1小時已聽到不少精彩故事。要親身到敦煌參觀石窟,不單要經歷漫長的交通,孫康喬更指,「即使有機會到敦煌,每日只容許6000人參觀莫高窟,購票亦非易事」;另外因擔心人體溫度與呼出的二氧化碳會影響窟內環境和作品,遊客只可在石窟內逗留數分鐘,也不可拍照。相較之下,是次展覽可讓大家慢慢細看,還可拍照留念,實屬難得。

夢幻敦煌:重現敦煌大美之境

日期:即日至9月7日(周日休館)

地點:香港薄扶林路香港大學圖書館

門票:免費

查詢:少雪齋Instagram @chamberofyoungsnow

文:張淑媚

設計:賴雋旼

編輯:鍾卓言

電郵:[email protected]

[開眼 玩樂擴志]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中日竹藝共賞 (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