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周永新:提升長者生活質素的銀髮經濟

發佈於

【明報文章】今年5月27日,以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為首的工作組,公布了一系列關於促進銀髮經濟的措施。行政長官李家超於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由於老年人口數目迅速增加,政府應協助商界把握銀髮經濟的機遇,積極開拓為長者而設的產品和服務。現在工作組推出的措施,正是要落實行政長官去年的建議,並且詳細列明各政策局分擔的責任,表明政府推動銀髮經濟的決心。

今次銀髮經濟工作組發表的文件,不僅看到政府在銀髮經濟上的規劃,且有具體措施配合,及列明不同問責官員的責任,是現屆政府管治上的一大進步。

工作組提出的措施共30項,分五大範疇︰(1)促進「銀色消費」;(2)發展「銀色產業」;(3)推廣「銀色品質保證」;(4)推廣「銀色財務及保障安排」;(5)釋放「銀色生產動力」。

去年施政報告發表時,筆者在這欄寫了一篇文章,就以上銀髮經濟的五大範疇發表意見,所以本文不會對工作組推出的30項措施逐一分析。

鼓勵長者多用錢 未免狹隘「市儈」

筆者認為,銀髮經濟工作組現以老年人口愈來愈多為理由,因而認為社會不應忽略長者消費能力及他們對生產力的貢獻,這種觀點實在太狹隘和有點「市儈」,好像銀髮經濟就是要鼓勵長者多用錢,間接提振現今疲弱的消費。銀髮經濟就是要刺激長者多消費嗎?長者消費目的是什麼?

筆者覺得,工作組現在推出的30項措施,雖然可給予長者在消費方面有更多選擇和方便,出發點卻明顯太着重措施的經濟效用,尤其在創新科技方面的應用,但這樣真的能夠顧及長者實際需要嗎?為了填補工作組的偏差,及使現在提出的30項措施能夠更有效發揮效用,筆者嘗試以長者生活的四大需要為出發點,從長者醫、食、住、行方面的需要,探討現在推出的30項措施,怎樣能夠令長者享受消費帶來的歡樂之餘,又可以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筆者必須重申,自己並非否定銀髮經濟對穩定香港整體經濟的作用,惟消費只是一種行為,最終目的應該是令長者生活得更好和更有意義。

落實銀髮經濟措施應注意的事

討論之先,有幾點必須注意:

(A)「長者」只是一個年齡組合的通稱。老年學把65歲及以上人口分為:幼老、中老、老老3個不同組別,因為在生理和心理上,他們各有不同需要。就以香港現時約170萬65歲及以上長者而言,70歲與90歲的,他們的需要不能以單一措施應對。因此,在落實工作組推行的30項措施時,必須就着不同年齡長者的需要做調整。

(B)長者的需要不僅隨着年齡而有分別,就是在同一年齡組別裏,例如65至75歲的幼老,因着他們不同的經濟能力,消費模式也會有很大差異——有錢的可能選擇豪華郵輪安排假期;倚賴公共福利金過活的,可能只有能力參加短途廉價旅行團,儘管兩者帶來的實質享受不一定有分別。換言之,在推動銀髮經濟措施時,必須因應長者經濟情况做調整。

(C)隨着年齡增長,長者的需要無疑與年輕人有分別,但不表示他們的生活方式與一般人有差異。因此,當我們強調銀髮經濟帶來的商機時,實在不用把長者撥作「另類人士」處理。例如,最近有建議稱快餐店也應該為長者提供「軟餐」,這樣真的有需要嗎?對不少長者來說,「軟餐」等於醫院和院舍提供的膳食。如果出外用膳也吃「軟餐」,他們會覺得是享受嗎?相信他們情願自備小剪刀,用膳時把食物剪碎來吃,也不想額外向食肆要求「軟餐」。總言之,促進銀髮經濟,絕對不應把長者當作「另類」。

這樣,怎樣透過促進消費達至提升長者生活質素之目的?

應關注長者常用醫健產品

首先,是長者在「醫」方面的消費。長者的支出中,相當部分用於購買醫療產品和服務,因為年紀漸長、體能衰退,自然增加患病的機率。值得讚揚的是,政府設立的公營醫療服務,為市民提供了全面和收費低廉的醫療保障,以致市民不會因缺乏經濟能力而得不到治療。不過,市民若然要得到快速和適合自己要求的治療,也只好使用私人醫療市場提供的服務,而保健產品多只能在私人市場購買。

現在工作組推出的30項措施中,有「銀色品質保證」一項,筆者盼望能夠特別關注長者常用的醫療產品。另外,措施中有一項由香港工業總會負責推行的「香港Q嘜優質銀色產品計劃」;到落實推行時,盼望「Q嘜」也包括長者常用的保健產品。筆者必須指出:醫療服務和保健產品,在長者消費中佔的分量十分大,是銀髮經濟重要部分。

鼓勵長者均衡飲食和「食得健康」

在「食」方面,相關措施主要有兩項:一是推動零售業開發更多銀髮產品和服務,二是向長者提供零售優惠。餐飲方面,措施之一是鼓勵飲食業界為長者推出名為「老友記‧食好啲」的菜單和服務。另外,消費者委員會將強化「銀色消費」資訊。

對於以上措施,筆者的疑問是︰就算以上措施可以刺激長者消費,及令長者在飲食上有更多適合他們的選擇,但這樣可以透過飲食提升他們的健康嗎?筆者認為,現在缺乏的,並不是飲食市場上沒有為長者提供足夠選擇,而是怎樣的飲食才可以令長者「食得健康」。所以,重點應該放在鼓勵長者均衡飲食,這樣「食」的消費才是明智。

協助長者改動住屋間隔

於「住」方面,工作組提議的措施之一,是發展局在短期內推出「長者友善樓宇設計自願認證計劃」(該計劃早前已推出接受申請)。2001年,筆者與幾位不同學科的同事,替房屋署做了一項關於公共屋邨如何結合房屋與福利的研究,其中建議包括公共屋邨在建築時,採用綜合模式的設計(universal design),即單位可以隨住戶年齡或體能的變化而改動,例如廁所入口可擴闊,容讓輪椅進出。現在工作組所倡議的,是在私人樓宇也訂立同一要求,卻只是自願的認證。

其實,現在不少居住於私人樓宇的長者,正為改動住屋間隔而大費周章,因為一旦行動不便,或單是為了防止跌倒等情况發生,室內改裝動輒就需要數千甚或數萬元。長者可能負擔不起,這樣的消費卻是不能慳的。政府應該在這方面提供協助,讓長者住得安心。

助長者「走得更遠行得更穩」

在「行」方面,這是工作組較為忽略的環節,可能工作組着重的是樂齡科技研發和商品化,惟對於長者來說,最重要是平日能夠「行得走得」。如何協助他們「出入平安」,及適當地購買輔助儀器,令自己「走得更遠,行得更穩」,才是一般長者的心願。工作組在落實措施時,且在這方面多花心思。

銀髮經濟不僅鼓勵長者消費,更重要是讓他們生活得健康和快樂。

作者是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周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