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葉文斌:自由市場何懼內企競爭 借勢轉型升級方能破局

發佈於

【明報文章】關於香港市道、零售市場的討論,最近又再成為公眾焦點。有人在報章撰文稱內地企業巨頭進駐香港,會「顛覆、破壞並取代現有格局」,甚至會把香港市場「吃掉」。當中原因,大概就是內地企業收購本港零售、飲食集團後,會擁有資源、科技以至網絡優勢,對本地企業而言,這可能是一場不對稱競爭。然而我們可從另一些角度思考。首先,內地企業到來,會否為香港市民帶來優質、廉價商品?其次,這又會否倒逼本地企業要正視多年未轉型的問題,來一場及時的改變?

對於內地企業進駐香港,筆者認為首要釐清的問題在於香港是自由市場,意即哪管你是來自內地或海外,香港作為自由、開放的市場,都歡迎不同企業進駐。若來港企業能夠在港賺錢,是它們的本事;若因怕本地市場受到影響而抗拒外來企業進駐,本地企業可能就會一直不做任何改變和提升。多年來,香港素有「美食天堂」、「購物天堂」美譽,一些特色餐廳和食品更受到世界各地人士青睞;適當提升、轉型及擁抱科技,相信仍將大有可為。

事實上,不用等到內地巨頭進駐香港,本港消費市場已悄然發生巨大變化。最明顯的兩個例子是港人北上消費及網購潮流。無論假日到內地消費,還是在內地電商平台網購,都反映港人也嚮往內地的價廉物美。如今正式有內地巨頭進駐香港,本地企業如何應對?

本地企業須識變應變求變

作為土生土長香港青年,筆者有一個觀察,就是本地企業無論做餐飲還是零售,部分公司在過去多年其實並無很大轉變。若內地巨頭到港,假設是聯合不同食店在同一手機訂單內購買到它們的不同美食,市民首先能夠享受到相關服務。同時,在更充分競爭下,本地企業必須推動自身進步,令自己線上線下飲食零售服務都與時並進。

從自由市場角度看,有人或許會擔憂一些企業佔據市場後,就是壟斷的開始。但別忘了,不同企業要爭奪市場份額就需要競爭,不斷推陳出新,用產品、服務和口碑贏得消費者支持。現時本港許多企業面對高昂經營成本,數碼化轉型程度亦未必如內地。隨着內地企業來港,筆者認為要思考的問題,就是以往的經營模式追不上時代變化。本地企業須勇於識變應變求變,而非埋怨在自由市場原則下進駐的新企業。

與其憂心「被吃掉」

不如視競爭為契機

近期社會還呈現兩極化的市場反應:一邊以「吉舖」等情况來斷定香港市場狀况,一邊則以宏觀數字力證香港經濟進步。現時本港經濟大約維持3%增長,失業率也處於低位。不少評論指出,零售、餐飲數字有調整,惟其實金融服務業、貿易及物流業等都在增長。連同香港上半年IPO(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排名全球第一、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企穩第三位等,各界要了解香港市場狀况,理應從多行業、多維度去綜合考慮。個人觀感、網上討論,都不能替代客觀數據。

自由市場根基與「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始終是香港應對變局的底氣所在;宏觀數據亦印證了本港經濟韌性和潛力。與其憂心「被吃掉」,不如視競爭為激活市場的契機。畢竟,內地巨頭進駐可為市民帶來更多元實惠的選擇,也可倒逼本地企業革新求變、升級轉型、煥發活力。新形勢下,香港需要的不是築牆設障的恐慌,而是改革破局的智慧和魄力。

作者是民建聯副秘書長、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屯門區議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葉文斌]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