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地理因素預報及時 俄強震損毀有限

發佈於

【明報專訊】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外海周三發生8.7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測量為矩震級8.8)強烈地震,觸發橫跨太平洋的海嘯警報與撤離行動,最終海嘯造成的損毀遠低於外界預期。專家指出,地震規模並非唯一決定海嘯威力的因素,地質條件、海底變形方式及預警系統這3因素發揮作用,都是今次損害有限的關鍵。

斷層垂直抬升有限 未成巨浪

地震發生於太平洋「火環」活躍區,太平洋板塊正以每年約8厘米速度「俯衝」至鄂霍次克微板塊之下。這種隱沒帶曾於1952年引發9級大地震,並造成太平洋範圍的嚴重海嘯。今次兩大板塊在約20公里(USGS數據)深處劇烈滑動,導致局部海牀隆起釋出巨大能量。

理論上,這類「俯衝型巨震」最易產生具破壞力的海嘯。但多名地震及海嘯專家指出,海嘯威力並非單靠震級決定,更取決於斷層滑移的範圍、幅度及其對海牀的垂直變形。今次地震雖規模龐大,但斷層移動主要分佈在較深層,垂直抬升有限,未推動龐大海水形成巨浪。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海嘯研究員杜拉(Tina Dura)表示:「今次確實形成了一個橫跨太平洋的海嘯,規模在各類海嘯中亦算龐大,但相比同等級數地震,浪高略為偏低。」

海底變形方式助減海嘯規模

另一關鍵因素是沿岸地形。專家解釋,海底地形、岸線形狀等會放大或削弱海嘯能量,導致不同地區受影響程度差異。今次地震未伴隨大型海底山崩,亦有助壓低海嘯規模。

此外,預警系統表現卓越。自上世紀多宗致命海嘯後,太平洋各國大幅提升預警與疏散能力。今次俄羅斯、日本、夏威夷及美國西岸均能及時發出警報,數百萬人迅速撤離,港口船舶提前駛離,重大傷亡得以避免。

俄勒岡大學地震與海嘯科學家梅爾加(Diego Melgar)指出:「首先,任何預警本身已屬成功。」海嘯毋須高達9米亦能帶來嚴重破壞,甚至奪命。現時看來,死傷數字不高,部分原因正是「警報及時發出,發揮效果」,讓民眾脫險。

(華盛頓郵報/Scientific American/BBC/美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