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港聞

先鋒樹植林區老化 被原生樹佔據 專家:樹冠高度相近遮陽光 不利生物多樣

發佈於

【明報專訊】歷史建築可透過復修重現舊貌,經千百年演化的原生森林被破壞,則非一朝一夕可恢復。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研究發現,香港六七十年前種植「先鋒樹」的植林區,經過數十年自然演化,漸漸被快速生長的原生樹種如浙江潤楠及銀柴等佔據,高度相近的樹冠阻礙陽光照射地面,不利其他植物生長,生物多樣性仍處於低水平。有生態學家認為,本港長遠需設立完善的原生植物資料庫,結合地理位置等數據,並制訂指引,例如在各種生境種植不同樹種,進一步提升生物多樣性,令樹林朝着「正確」的方向修復。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本港早年種植大量外來先鋒樹種,例如紅膠木、台灣相思和濕地松,3種樹有「植林三寶」之稱,其生長快、適應力強,可防止水土流失,森林覆蓋率亦得以漸漸提高。不過,外來樹種亦有老化及更替速度緩慢等問題,漁護署近年植林的樹種已大部分轉為原生樹種。

樹林被破壞 植物組合需800年恢復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植物保育部高級生態學主任張金龍博士表示,昔日本港植被因農耕或樹林砍伐等活動而遭嚴重破壞,地上植物與埋藏在土壤的種子庫同遭破壞,難以自然修復,即使過了數十年形成灌木林,甚至次生林,生物多樣性仍處於低水平。外國有研究發現,樹林被破壞後,如要恢復到原來的植物組合,至少需時800年。

園方曾與理工大學聯合研究,檢視上世紀在大帽山種植外來樹種如桉樹及白千層的植林區,部分距今逾70年,發現部分老化的植林區已漸漸被原生植物取代,成為次生林,部分如潤楠屬的樹木由於生長快,對環境要求不高,在較為貧瘠的土壤亦可生長,結果林地被數個競爭力較強的原生樹種「佔據」,例如浙江潤楠、銀柴等,其高度相近的樹冠遮蔽林地,低層植物無法生長,生物多樣性不理想,「長遠可能弊多於利」,森林更難恢復到原來面貌。

嘉道理推森林復修 種6萬樹苗

為找到最適合的方法重建森林,園方於2013年推行森林修復計劃,在園方的上山區種植本地樹苗,面積約10公頃,但當時種植的樹種較單一,包括石筆木、嶺南青岡等,後來發現植林區缺乏下層植物,故加以改良,例如修剪樹冠,補種其他樹種如華南青岡、龍眼柯,以及稀有的黃桐、桃葉珊瑚等樹木,進一步提升生物多樣性。計劃推行以來已種植6萬多棵樹苗,研究持續進行。

張金龍說,要恢復森林原來面貌,亦需有足夠的植物種類,以本港鄰近華南地區為例,人為破壞較少的森林,植物種類較本地為多,例如在廣東肇慶,20公頃林地錄得210種植物。他說本港大埔滘約20公頃的次生林錄得約170多種植物,已是全港最多,以此推算,本港原始森林約20公頃範圍至少要有250至300種植物,除了樹木,亦包括灌木、藤本、附生及草本植物。當樹林的植物種類不能恢復到原來數量,代表該處支持不到原來的動物數量,故植物種類是否足夠甚為重要。

倡建植物資料庫 知何地種何樹

張又說,種植本地植物只是恢復森林原貌的基本條件,長遠本港需建立一個龐大資料庫,記錄全港約2500種原生植物的分佈,結合地理資訊如位置、山勢、土壤資料等,綜合所有資料並製成指引,「個系統會話畀你知,這個地方可以種哪些植物,以及應避免種哪些」。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正舉辦「植覺:香港原生植物攝影比賽」,鼓勵公眾走進自然並留意身邊的原生植物,以鏡頭記錄下來。園方表示,本地原生植物無處不在,即使在市區也不難發現,例如常見的洋紫荊、細葉榕、樟樹等,部分具觀賞價值,每年7至8月處於花或果期的本地植物包括榕樹、銀柴、假鷹爪等。港大曾研究假鷹爪靠昆蟲傳粉,但具體是哪種昆蟲、植物如何吸引昆蟲等,仍需進一步研究,顯示植物與生態不可分割。

(城市保育)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漁署植林重生態修復 85%原生種 (2025-08-03)

繼續閱讀
贊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