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中國

新疆軍墾第一城 書寫開荒現代史 兵團石河子獲譽「詩歌之城」 匯聚知青締造「小北京」

發佈於

【明報專訊】位於天山北坡經濟帶的核心區、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的石河子,是一座由軍人選址、軍人規劃、軍人建設的城市,也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稱兵團)第一大城市。這裏不太像西北戈壁,城市佈局橫平豎直,路面寬闊齊整,林蔭遍佈,廣場上種滿鬱金香。許多初抵當地的遊客形容它像「小北京」,或稱「新疆的上海」。

詩人艾青1960年受中共開國上將王震之邀,來到石河子,一住16年。他創作《年輕的城》描繪石河子建設初期的蓬勃景象,稱它「年輕、漂亮」,「面對着千里戈壁/兩眼閃耀着希望」。這首詩在上世紀60年代風靡全國,許多熱血青年受其影響,懷抱美好理想赴疆。

由於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知青,在艾青等人推動下,石河子形成了獨特而濃厚的文化氛圍,也由此被譽為「詩歌之城」。值得一提的是,石河子大學還是新疆僅有兩所「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大學」(「211工程」大學)之一。

「軍墾第一連」成體驗教育基地

兵團歷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初期(見另稿),截至2022年總人口360.51萬,管轄面積7.06萬平方公里‌。石河子是一座軍墾戈壁新城,當年收到轉業命令後,官兵在自然條件惡劣、缺少大型機械的情况下,靠喝鹽鹼水、睡「地窩子」(矮土牆圍住土坑搭建房,草泥蓋頂),人拉肩扛、挖渠引水,改造葦湖、開墾荒地。

位於石河子市北三路的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收藏逾2.7萬件軍墾時期官方文件、書信、舊照片、生產生活用品,「鎮館之寶」是一件棉、皮毛質,被縫滿近300塊補丁的短皮軍大衣,已難辨原本布料,原主是上世紀50年代農八師一二二團王德明,他1949年跟隨王震入疆。大衣已列為國家一級革命文物,作為兵團建設之初節衣縮食的最佳例證。

從石河子市中心往南15公里的‌「軍墾第一連」,是上世紀50年代第八師一五二團墾荒連隊的駐地,因保存尚完整,2022年被修繕為軍墾體驗和教育基地。這裏保存着當年墾荒時的地窩子、伙房、蓄水澇壩,還有木輪牛車、木犁、石磨等工具和生活用品。駐地有食堂大鍋飯、教室,還有犁地、打鐵、磨豆腐等「軍墾日常勞作」體驗。「兵三代」成了講解人,示範當年的燒炭打鐵技藝。

徵女兵解男性婚姻問題 結婚輪流用洞房

軍墾最初只有男兵,在王震與中央動員下,很快便從全國各地徵召一批女兵入疆,以解決軍隊男性婚姻問題。1950年與1952年,就有「八千湘女上天山」一說。當時,男女兵分別住在多人一間的黃土宿舍,若有新人結婚,要輪流使用「公共洞房」。

同樣是黃土砌墻、茅草鋪床的「公共洞房」,與其它「地窩子」宿舍實在無大差別,唯獨黃土墻上褪色的「囍」字,給簡陋的環境稍微增添一絲喜慶氛圍。在場港人看過打趣說「比劏房好一點,寬敞」,另一人馬上反駁:「起碼劏房有冷氣和洗手間。」

明報記者

(中國故事)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解放軍轉業組建 GDP佔疆1/5 (2025-08-03)

新疆空天資源優 助兵團大型無人機產業 (2025-08-03)

棉田大規模自動化 「沒理由還要用人力」 (2025-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