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吾生有杏:監獄風雲

【明報專訊】「陳教授,20多年不見了,我們竟然在這裏再次相遇!」
上星期我巡視了懲教署轄下某中心,監獄總是給外人一種神秘、暗無天日,甚至充滿暴力的印象。有些朋友更以為電影《監獄風雲》的阿正、大傻及殺手雄便是監獄的寫照。其實一個地方的懲教工作某程度是反映着那個社會的文明進度及人權狀况,我偶然認識一些海外類似的機構,才發覺香港投放了不少資源在這個重要的社會項目上,只是認識與關心的人比較少。
用智慧知識駕馭恐慌無知
還記得巡視某中心當日的天氣異常悶熱,連呼吸也感到不太暢順。烈日當空下,職員仍要緊守崗位,紀律與程序十分嚴謹,讓我聯想起懲教與醫院工作在某些範疇上也有許多不謀而合之處。不是嗎?監獄或醫院對當事人的身分及處理不能出錯,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當然,我時刻提醒自己,患病的是人而不是個案。獄中的人為着自己所犯的過錯付出代價,但病人往往是不幸及無可奈何的一群。
被囚禁的生涯絕不好受,新冠疫情期間我從英國回港後便要強制在酒店房間隔離3個星期。隔離期間我就連踏出房門一步亦屬違法,相反獄中犯人每天也有1個小時室外活動。被禁閉的日子是不斷地挑戰着意志和理性的極限。我們不能確保疫情不再來,但希望我們懂得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用智慧及知識駕馭恐慌與無知。
獄中最不好受的地方可能是廚房。夏日炎炎,廚房有如一個大蒸籠。那些選擇在那裏工作的在囚人士每天要為數百人準備膳食殊不容易。當日巡視最後一站便是獄中的病房,那病房的主管醫生歡喜地與我握手,說:「陳教授,20多年不見了,我們竟然在這裏再次相遇!」原來這個顧問醫生曾經是我的學生,他還向身邊的懲教官員津津樂道:「當年陳醫生巡房後利用自己的空餘時間返回病房教導我們一班同學,很少醫生願意如此照顧學生……」坦白說,我真的沒有這段回憶!
原來每天我們都會接觸很多病人、家屬、學生及同事。一個表情、一句說話、一件日常工作,或許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不足掛齒的瑣事,但對於身邊的受眾卻往往銘記於心。一句無心之失或一句關懷體諒,卻可以是地獄與天堂的分別。
文:陳家亮(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