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馮廣榮:從自殺悲劇看情緒病:破除迷思與建立同理心

發佈於

【明報文章】早前荃灣悅來酒店發生的4屍命案震驚全港,一名37歲男子疑因受抑鬱症困擾,最終釀成殺害妻兒後自殺的慘劇。更令人心痛的是,網上流傳疑似死者生前發布的帖文寫道:「情緒病真係好可怕,我慢慢俾佢吞噬咗。」這句話,道出了無數情緒病患者的無助與絕望。然而,當帖文提到疑似遺產時,社會上卻出現「咁有錢都要死」、「軟弱」、「逃避」等言論,反映大眾對情緒病仍存在嚴重誤解,也正顯示我們亟需建立對情緒病的正確認知和同理心。

情緒病的普遍性與迫切性

在香港,情緒病絕非遙不可及的罕見疾病,而是潛藏於現代社會中的隱形健康危機。香港作為生活節奏急促的國際都市,研究顯示平均每5個香港人,就有1人在人生某個階段,會經歷不同程度的情緒病。這個驚人數字,揭示情緒病已成為不容忽視的公共衛生議題。

可惜的是,社會對精神健康的認知,仍然停留在模糊階段。許多人將情緒問題,簡單歸咎於性格缺陷或意志薄弱。這種誤解導致眾多患者延誤就醫,甚至釀成無法挽回的家庭悲劇。事實上,情緒病與身體疾病同樣真實,它會全面影響患者的思考模式、情緒調節和日常行為,嚴重時更可能危及自己和他人生命。我們必須擺脫過時及污名化的觀念,用科學態度,正視這個時代的健康挑戰。

要有效應對情緒病,必須先了解它的本質與表現形式。情緒病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包含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等多種類型的統稱。每種病症,都有其獨特的症狀與發展規律。情緒病的成因極為複雜,涉及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的多重交互作用。從生理層面看,腦部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的失衡,是重要因素。心理層面則可能與性格特質、應對機制有關。環境因素包括家族遺傳、長期壓力、創傷經歷等。

正確了解情緒病 拒絕污名化

值得注意的是,情緒病的症狀不僅表現於心理層面,還常伴隨身體不適,例如不明原因的疼痛、消化問題或睡眠障礙。許多人誤以為「忍一忍就會過去」、「休息吓就無事」,但研究顯示,未經治療的抑鬱症症狀,可能持續數月或更長時間,其間患者的社會功能與生活質量將持續惡化,嚴重時更可能導致自傷、自殺或傷害他人的悲劇。

儘管情緒病如此普遍,惟社會認知仍存在嚴重偏差。許多人誤以為情緒病是「意志力薄弱」或「性格缺陷」的表現,甚至認為患者「只是懶惰」或「想太多」。這種錯誤觀念,使許多患者不敢公開談論自己的困境,害怕被貼上負面標籤。在香港,這種污名化現象尤其明顯——許多人寧可默默承受痛苦,也不願尋求專業幫助,因為他們擔心被歧視。患者更可能因社會偏見而自我責備,陷入孤立無援的惡性循環。

另一個常見迷思,是認為情緒病會自然痊癒,或「吃藥會上癮」。這些偏見不僅無助改善病情,更可能將患者推向更危險的境地。事實上現代醫學已經證實,情緒病跟其他慢性病同樣需要專業治療;單純依靠「意志力」,往往難以奏效。我們必須以科學態度取代傳統迷思,才能夠為患者創造更友善的康復環境。

及早治療 邁向康復的希望之路

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出多元有效的治療方案。藥物治療方面,新一代抗抑鬱藥,能夠針對調節腦部化學物質,且副作用較傳統藥物大幅降低。心理治療則提供不同介入方式:認知行為治療(CBT)能夠幫助患者重構負面思維,有效緩解焦慮和強迫症狀;家庭治療則可改善支持系統。除專業治療之外,調整生活方式同樣重要——規律的運動,能夠促進大腦分泌天然抗憂鬱物質;正念練習有助調節情緒;均衡飲食則為神經系統提供必要營養。研究顯示,近九成患者在接受適當治療之後,能夠顯著改善症狀,關鍵在於及早發現並堅持治療。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識別情緒病的早期警訊;當發現自己或身邊人出現持續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等症狀時,應鼓勵其尋求專業幫助。香港有多個求助渠道,包括醫院管理局、社會福利署及多個非政府組織提供的服務。只有當整個社會形成理解、接納、支持的氛圍,才能夠真正幫助患者走出陰霾,重拾健康人生。記住:尋求幫助不是軟弱,而是走向康復最勇敢的一步。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美國死亡教育及輔導學會認可死亡學院士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馮廣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