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李伊瑩:大學學額及資助資格修訂 兼顧發展需求與社會融入

【明報文章】近年來,香港政府推出人才政策,旨在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為香港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注入新動力。然而,部分人才的受養人並未實際在香港居住,而是選擇通過自修方式,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並以本地生身分報考大學。因此政府提出修訂,規定受養人須在香港居住滿兩年,方符合資格申請政府資助專上課程學額。
避免「考試移民」
維護教育公平公正
人才政策的核心目標,是吸引高端人才來港發展,並鼓勵其家庭成員融入香港社會。是次政策修訂,與原來目標高度配合:一方面,讓人才能夠在家人子女的陪伴下安心來港發展,免除後顧之憂;另一方面,通過讓受養人實際在港居住,他們更易融入香港的文化和生活環境,期望他們將來有機會為香港的長期發展貢獻力量。同時,這一修訂有助於避免「考試移民」現象,維護教育公平公正,為香港構建一個可持續的引進人才環境。
從受養人或學生的學業發展來看,來港修讀新高中課程,相較於僅依靠自學參加文憑考試,具備更顯著的優勢。香港的新高中課程通過學生學習概覽(Student Learning Profile),全面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這不僅覆蓋學術知識,還廣泛涉獵公民教育、藝術體育等多個領域,完整呈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軌迹,有助學生清晰地認識自身的興趣與優勢所在。此外,校本評核(School-based Assessment)機制打破傳統單一筆試的評估模式,通過口頭報告、實地考察、專題設計等多元化活動,着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及綜合素養。
因此,香港的高中學習經歷遠不止於考試,它蘊含着豐富多元的內涵。相比之下,自修生由於缺乏學校系統的支援與資源,難以積累豐富多樣的學習經驗。學生置身於香港的學校環境,與老師和同學頻繁互動交流,才能夠深層次地掌握課程內容,有助全人發展。
在港讀書 優勢顯著
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其中小學在世界各類評核裏屢獲佳績,大專院校在世界排名中也名列前茅,學生在港讀書優勢顯著。正因如此,家長如果對文憑試評核及香港大專院校感興趣,應該盡早讓孩子來港就讀,最好能夠使子女至少完成整個新高中學習階段。
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有着獨特的教育環境優勢——英語是重要的交流語言,粵語是本地文化的載體,受養人提前在港學習,可有效提升英文和粵語的運用能力;與此同時,在港學子能夠獲得深入學習普通話的寶貴機會,進而熟練掌握這門語言技能。此外,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璀璨都市,其獨特的文化特質猶如豐富寶藏。受養人實際在港居住,能夠讓學生沉浸式體驗香港生活,全方位感受香港的獨特文化背景,進一步豐富學習體驗和人生閱歷。
政策修訂考慮到過渡期安排,體現靈活性與人性化——對於希望在2027/28學年入讀大學的受養人學生,政府給予寬限政策,居港規定設為一年;同時,對於無法來港讀書的受養人,政府提供選項,讓他們報讀香港的大學,只是他們需要繳交不獲資助的學費,向受養人提供多一個選擇。
是次政策修訂,體現引進人才與社會融入、發展需求與教育公平之間的理性平衡。通過強化實際居住要求,既確保高端人才家庭真正融入香港社會,又維護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筆者相信在優化政策的引領下,香港將吸引更多全球精英,攜手共創繁榮未來。
作者是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李伊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