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觀點

林緻茵:政治科學家會被AI取代嗎

發佈於

【明報文章】在為本周的專欄構思題目時,筆者剛巧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標題:微軟報告列出了40類最受AI(人工智能)衝擊的工種,「政治科學家」(political scientists)榜上有名,在「AI適用性分數」(AI applicability score)中排名第15位,顯示其工作任務正是AI最擅長的領域。相反,各類藍領工人和維修人員,則被視為40個最不易受AI影響的職業。

雖然比起美國,香港的政治科學家本身的社會影響也不算高,惟筆者身邊都有不少正在大學工作的政治科學學者(他們或不會自稱為「政治科學家」),以及政策研究人員(包括筆者本人)。於AI迅速發展的時代裏,藍領工作是否比起政治科學家更「穩陣」?

微軟報告提出的,雖是AI對職業的「影響」(而不一定代表「取代」某職業),惟報告卻延伸出一個更值得討論的社會與哲學問題:在AI時代,職業價值的定義正面臨挑戰。當AI能夠高效完成某些工作,甚至完全取代部分任務,社會是否仍會認可某個職業的價值?譬如,當有一間高級餐廳跟你說,某道你以為是出自大廚之手的菜,其實是由AI設計食譜、由機械人烹製的,廚師負責品質監察,沒有真正動手下廚。了解製作過程之後,你是否仍願意為此付出同等的價錢?於AI時代,某職業會否被AI「取代」,不僅指從事相關工作的人能否適應AI帶來的影響,還涉及社會對職業價值的認知和認可。這兩個面向相互交織,將會深刻影響職業的存續。

政治科學家與AI能力重疊?

「AI適用性分數」,是微軟透過分析自家AI模型Copilot與用戶20萬個匿名對話紀錄而得出的指數。政治科學家名列「最受AI衝擊工種」第15位,顯示其工作任務與AI能力高度匹配。政治科學家之外,翻譯員、主持人、記者、作家、公關等也榜上有名。明顯地,「適用性分數」最高的工作,皆與寫作和資料蒐集這兩項大型語言模型(LLMs)最擅長的技能有關,例如分析數據、撰寫報告等。比起人類,AI在蒐集和處理數據、生成文字、模擬複雜系統等各範疇的能力可能更快更出色。政治科學家的工作,因此被視為與AI的強項高度重疊。

在政治科學領域來說,雖然分析數據與文字生成等工作,確實是AI強項,不過在脈絡解釋、洞察力、跨學科整合的能力上,人類則有明顯優勢。筆者身邊一位前輩,經常引述現代語言學家Noam Chomsky的觀點,指出人類與AI的學習模式有根本差異——人類語言學習基於先天的「普遍語法」,能夠從有限數據快速掌握複雜語法,展現「跳躍式」的認知能力,例如兒童僅需小量語言輸入,就能夠生成無限句子;相反,AI依賴大規模數據的統計學習,通過分析模式生成輸出,缺乏深層理解與創造性的推理。這種差異,顯示人類學習高效且具創造力,而AI則受限於數據驅動,無法真正「理解」或跳脫框架思考。

筆者身邊的資深學者,都有一種見微知著的能力:基於豐富的研究經驗,他們能夠從很微小的現象和事物當中,就能推敲出背後各種可能,並加以驗證。同樣,資深記者有很強的直覺,很快就能夠識別出哪些是有新聞價值的主題。可見,人類的跳躍式認知能力,往往能帶來很多知識層面的突破。

危機之一:與AI共生的能力

雖然人類在知識的創造上有其獨特貢獻,惟必須承認的是,AI大幅影響了整個知識的生產過程。正如Nvidia行政總裁黃仁勳所言:「AI時代的競爭不在於人與AI的對抗,而在於誰能夠更好地利用AI。」隨着AI愈趨普及,某種職業的價值,將會視乎從事相關工作的人能否用好AI,並找出自己的獨特貢獻、專注發展自己的強項。人類跳躍式的認知能力,加上AI快速處理數據和文字之能力的交互作用,將會大大提高知識產出。

在這情况下,會被取代的,將會是無法適應這種交互工作模式的人,或是經驗不足的人。正如筆者在較早前專欄所指,於政治科學領域裏,較容易被AI取代的是一些初階崗位,例如研究助理;能夠善用AI的人員,則會繼續存活下去。

危機之二:社會重估職業價值

不過,有關AI會否取代政治科學家及其餘39種職業的討論,不應止於此——因為一個職業在社會中的地位,是視乎社會給予這個職業的價值(value)有多大。可以肯定,政治科學家的職業價值,在每個社會脈絡下都有分別。假如某個地方本身已不太重視某個職業,其價值在AI時代當然會貶值得更快。

這又涉及下一層次的討論:社會本身是否重視某個職業的產出,以及社會有沒有一定的判斷或審美能力,以區別產出的質素是高是低?這裏舉兩個例子。近來有朋友說,他不用再找人代筆寫政策建議了,AI可以代勞。他把AI的作品發給筆者,問我覺得如何。筆者當然覺得跟資深政策研究人員寫出來的有分別,但他卻覺得沒有分別,還補了一句:「其實我只是需要交一篇很長、結構看來完整的文字;政策建議是否可行,不重要。」

另一例子,可能大家都會聽過,就是近來備受批評的「港大教授以AI生成學生論文評語」事件,剛巧涉事人也是政治學教授。假如該名教授不是「直出」AI的評語,而是真的如他所言,AI是評改作業時的「第二雙眼」,收到評語的學生以至社會大眾,又會否覺得有AI參與的意見回饋,在價值上比起每個字都是由教授親手撰寫的回饋為低?

令某職業宣告死亡的,不是AI

以上兩個例子,分別道出了AI對職業價值所造成的兩種衝擊。第一種是把AI的價值誇大:社會不重視,或無法分辨某種職業的「知識貢獻」(intellectual input),認為其專業可全數由AI取代,導致職業的邊緣化。第二種衝擊,則源自對AI的偏見:只要某個專業人士用AI協助工作,就會被視為不專業。

就算未有AI出現,某些職業的知識貢獻未受重視的現象早已默默發生,例如民意調查「鬥平」、以為政策研究等於「拍腦袋寫一篇文」等。當社會無法辨識各種職業貢獻,或低估人類與AI協作所產生的價值,則可能會有更多職業面臨「去價值化」風險,得到的資源愈來愈少。

故此,真正令某種職業宣告死亡的,並非AI本身;而是社會因為AI的出現,不再把價值賦予某種職業。除了各種職業本身的存續危機之外,當人類參與知識創造的動力和資源被削弱,AI就會成為知識的終點,而非起點。

作者是公共政策顧問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23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林緻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