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歐陽五:香港如何面對「穩定幣時代」

【明報文章】近3個月,香港以罕見速度搭建起穩定幣監管框架。這套由一部法例、兩套指引和兩份說明文件組成的體系,正深度參與全球金融博弈。隨着香港《穩定幣條例》8月1日生效,內地金融界高度關注這場牽動國際金融格局的變革。
要理解這場變革,需回歸穩定幣的本質。想像一下:當你給海外朋友轉帳,傳統銀行匯款需經過多家金融機構,要幾天到帳,還會扣除不少手續費;穩定幣通過區塊鏈技術,利用互聯網24小時全球化交易,使這筆跨境轉帳能夠在幾分鐘內完成,手續費降至傳統方式的十分之一。
這種效率革命的背後,是穩定幣以法定貨幣(美元、歐元、港元等)資產作為價值支撐,在數字加密貨幣與傳統金融間架起橋樑。
自2009年比特幣誕生後,為應對加密貨幣的高波動性,2014年首款穩定幣USDT由泰達公司(Tether)發行。該公司稱,每發行1枚USDT,其銀行帳戶中即儲備1美元資產,以確保價值穩定。
穩定幣變革 香港佔獨特位置
從市場發展看,十餘年間,穩定幣已從邊緣資產,成長為貿易跨境支付的新方式。愈來愈多的東南亞貿易商開始接受穩定幣支付,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也在嘗試用它結算。2024年全球穩定幣結算量突破27萬億美元,超過Visa和Mastercard兩大全球支付巨頭的總和。兩家企業近年亦宣布將穩定幣納入全球支付體系,預示這種新型支付工具正在走向主流。有分析認為,穩定幣或將成為繼國債、現金、銀行存款之後的「第四類基礎貨幣資產」。
從戰略深意看,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述,美國總統特朗普7月簽署《天才法案》(GENIUS Act,全稱《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旨在將美元的「過度特權」延伸至互聯網時代的監管博弈。當前,韓國、英國、新加坡、日本、澳洲、印度都啟動了穩定幣立法。
這場變革中,香港佔據獨特位置——不僅因為全球最大的穩定幣發行公司泰達誕生在本港,更因其積極推動Web3.0與加密資產和港元穩定幣的發展。
不過,當前關於香港穩定幣的輿論,冰火交織。既有申請穩定幣牌照的企業,引發喧囂,又有香港金融管理局持續發聲,為穩定幣「降溫」,還有「幣圈」對於收緊監管可能衝擊創新性和流動性,發出質疑。這些聲音,折射出市場對於香港「穩定幣時代」的想像。
在這些想像中,如何確保「穩定」名副其實,成為發展前景中的關鍵命題。
歷史證明,穩定幣的根基並不穩固。不論是2022年穩定幣Terra崩盤,令大批投資者血本無歸,還是主流穩定幣常因儲備資產透明度和真實性的問題,引發價格波動,都促使香港的監管設計試圖在創新與安全之間找平衡。
監管競賽背後的國家戰略博弈
目前來看,美港在「法幣錨定、足額儲備、持牌發行」等立法基本原則上,有高度共識。關於外界多有爭論的反洗錢(AML)路徑上,香港通過客戶身分識別(KYC)機制,保障持有人享有「以面值贖回」的權利,將傳統金融信任機制嵌入穩定幣監管制度。對照來看,美國則直接將穩定幣發行方視為《銀行保密法》下規範的金融機構,因此須遵守相關反洗錢法規,包括實施KYC程序、強化盡職調查等。兩者在操作層面上的差異將面臨何種挑戰,尚待實踐檢驗。
監管競賽背後,是國家戰略博弈。美國《天才法案》明確規定,所有發行的穩定幣,儲備資產必須100%由美元、美債支持。此舉突顯美國旨在鞏固「美元霸權」的全球主導地位。要知道目前全球前十大市值的穩定幣(除DAI、EURC之外),均錨定美元資產,佔比近九成。
內地學者王永利指,美元穩定幣的迅猛發展,對人民幣跨境支付構成全新挑戰;若不能夠在支付效率和清算成本上跟進,將嚴重制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內地需要高度重視、積極應對。2017年內地對虛擬貨幣實施監管,2021年加大打擊力度。這些舉措旨在應對數字金融風險,防止資本外逃。
如今,全球穩定幣進入合規加速期。內地積極面向境外、參與加密資產競爭,已逐漸形成共識。今年7月,上海市國資委集體學習加密貨幣與穩定幣;多月來,北大、清華等高校密集研討該議題。不過,現實瓶頸十分突出——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僅約1.2萬億元,難支撐全球流通深度;加密貨幣規管人才缺口,亦急需填補。若率先以香港為「試點」,發展離岸人民幣穩定幣,用於海外加密資產清算,將為提升人民幣在加密世界的競爭力作戰略探索。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歐陽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