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國際

「核禁忌」變脆弱 核戰陰霾重臨 普京侵烏開「核勒索」先例 特藉原爆「美化」炸伊朗 學者同斥

發佈於

【明報專訊】挪威諾委會主席弗里德尼斯去年12月在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禮上不諱言,隨着時日流逝,「核禁忌」變得更為脆弱,被團協整理的原爆倖存者證辭正是對世人的警醒。過去幾年全球局勢的演變,正令外界擔憂核戰陰霾重臨,尤其是俄羅斯2022年全面入侵烏克蘭以降,不斷威脅動用戰術核武來限制西方援烏程度,到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還以廣島和長崎原爆促成終戰來為自己下令美軍轟炸核設施來辯解,同樣引起爭議。兩名接受本報訪問的學者批評,普京做法恐向各國樹立「核勒索」的先例,特朗普言論則扭曲了原爆的意義,並過度美化武力作為推進政治目標和國家利益的工具。

趙通:俄核威懾言行 逾越自我防衛界線

專研核政策和戰略安全議題的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趙通向本報表示,俄羅斯在侵烏期間以核威脅迫使對手在常規戰場、軍事援助、甚至政治經濟領域妥協,「顯著超出自我防禦性核威懾範疇,並突破了維護自身安全的合理需求」,其「示範效應」恐鼓勵更多核國家在未來常規軍事衝突中「更理直氣壯展示核肌肉」,破壞國際社會降低核武作用的長期努力,令常規戰爭升級為核戰的風險有所增加。

大下隼:特朗普扭曲原爆意義 損和平象徵

特朗普在美軍轟炸伊朗核設施後,聲言此舉「終結戰爭」,「我不想使用廣島……和長崎的例子,但實際上是同一回事」。這說法引起廣泛批評,日本輿論尤其不滿。廣島和平研究所講師大下隼向本報表示,特朗普利用原爆歷史合理化美軍轟炸伊朗,「從根本上扭曲廣島和長崎原爆的意義,削弱它們象徵持久和平的角色,以及在全球舞台的道德地位」,必須受到譴責,希望後世能視之為「嚴重錯誤」。他又警告特朗普以上言論及其「實力帶來和平」外交戰略概念,反映過度美化武力作達成政治目標與國家利益的其一合法工具。

歐洲和中東外,東亞同樣面對核戰風險升溫威脅,其一焦點正是朝鮮——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一再表明會加速核武研發,外界認為平壤趁烏戰加強對俄戰略合作並獲取技術分享,以至尚未擁有核武的伊朗捱炸加深其發展核武的決心。

朝藉核武捍衛政權 成反面例子恐引效法

長期關注朝鮮核問題的趙通表示,平壤以超乎尋常的速度擴張核武庫,其中尤重視發展戰術核武器,還明確矢言擬在未來軍事衝突中盡早使用核武,加大地區常規軍事衝突的核武風險。他指朝鮮核武發展直接推動韓國以至日本發展戰略核威懾的能力,既尋求美國承諾提供更可靠的核保護傘,內部也展開了自行發展核武的討論。他還警告,朝鮮通過聚焦發展核武來實現政權安全的「成功」範例,「也有可能鼓勵更多游離於國際主流體制之外的國家考慮發展核武」。

專研國際法的大下隼尤其關注俄朝去年6月簽訂《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後,兩國動用核武互助的情况。他指條約雖訂明俄朝有義務在對方遭受攻擊時「立即」提供軍事援助,但其執行實際上受到兩國國內法律掣肘——莫斯科去年11月採納的最新核武使用規則,只容許俄軍在盟友受大殺傷力武器攻擊下動用核武相助,因此暫時俄方為朝鮮作核報復的可能性不高。惟他提醒,俄羅斯核政策容許自身或主要盟友白俄羅斯受常規攻擊即可動用核武,故在烏戰問題上,俄軍動用核武的風險比想像中更為迫切且值得深切憂慮。

(二戰結束80年)

日報新聞-相關報道:

廣島長崎原爆傷猶在 專訪應屆和平獎得主談願景 被團協:推進禁核武條約擴員 應對新威脅 (2025-08-06)

全球核風險升溫 (2025-08-06)